《静物绘画》组画 尺寸不定 布面丙烯 2009-2011
以绘画作为主线的创作方向对于陶大珉来说是相对线性的,从最初的对于图像的尝试,发展到《静物绘画》系列的出现,再到近期蜕变出的《剩余物》——现成品绘画与装置的结合,以及架上绘画部分,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可能。
Ⅰ《静物绘画》
带有观念性的绘画——《静物绘画》系列是从09年开始,当时艺术家看得比较多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尤其是装置作品的空间感和物品美感,令人特别有描绘的冲动,欲以传统的仿临摹写方式,但又不想简单的绘画,但又想“使坏”,使这些作品意义发生改变,或者失效,就像丁乙老师的描述:“‘再绘画’过程潜藏着复制行为本身具有的幽默,夹杂着冷眼与调侃”。
虽然初衷略显游戏,但实践的过程却有点严肃。陶大珉考虑把它们仅仅作为一种素材,拿来创作,循着这样的思路下去,从这些作品的现成品组合的角度着手,尝试着先把它们拆解,分解成多个单元,使这些作品失效,恢复到一些基本物件的形态,成为了“装置静物”。考虑到解构一次,意义已经出来,最后确定了两张并置的方式,能更好地拆分、图解、抽空作品来源的基本结构与意义。图像的处理成立后,接着是绘画问题:可以画吗,为什么画,怎么画?陶大珉自然想到塞尚的静物画,早年学画的时候,总是喜欢和模仿这位西方现代艺术之父的苹果画法,有规律的斜方笔触,物品都变得结实而璞拙。是不是能仿以经典的塞尚式笔法来摹写“装置静物”,用现代绘画的方式来描绘当代艺术?这些问题在此后的绘画实践中,逐渐清晰起来。
陶大珉有意选取了当代艺术史中那些耳熟能详的各类装置作品图像:从马塞尔•杜尚、莎拉•卢卡斯、达敏•赫斯特到毛里齐奥•卡泰兰等。手法上以塞尚式斜向小笔触以及冷静的灰色调对应分析性的工作方法,而并置的画面既可以搭接装置原作的图像原型也可以延展出新的绘画含义。在创作了一段时期后,确定了以“静物绘画”之名来标注整个绘画系列,单件作品以其描绘的物品来命名,单件绘画的独立,不仅使消解感强化,展示方式上也有了新的可能。在并置形式的基础上,陶大珉此后尝试了把对称互文的形态打散,或从每套中抽取,以画面中画有的展墙为轴线,把不同内容作品拼合成尺寸不定、形态可变的《静物绘画》组画,把抽离于展厅的作品还原给展厅。在连续的单件静物绘画的集合中,使观众更能沉浸到新的绘画形态的感受中,从而最终忘却原作的意义,而如果没人能看出画面的原型来源,而仅仅把作品当做一幅静物画来观看,就更能符合《静物绘画》的原意。
剩余物 尺寸不定 2012(现成品绘画部分)
Ⅱ《剩余物》
观念性绘画对于图像观念和绘画认识有其独特的价值,但绘画依赖于观念的阐释,却很容易局限绘画的自由表达。之后陶大珉一直尝试绘画认识和绘画感的统一,调整和隐藏明显的观念说法。但《静物绘画》中对于空间的处理,以及组合与可变,都延续到接下来的工作中,以此发展出两条线索:对于绘画日常感和手工性的兴趣,以及对于空间、物及与人关系的架上绘画,成为新的突破口。
《剩余物》便是历经反复调整后寻找到的一个方向,是很偶然的选择,一开始也仅仅作为架上绘画之外的信笔涂绘的方式来对待。主要以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中多余的物品,作为保留、收集和绘画的对象,这样的渠道比较日常化,真实、轻松,譬如家中多余的包装、瓶瓶罐罐、洗涤品等,以及自己小区周围的自然景观中的落叶、果实、枯枝、石头等。这些人工的和天然的剩余物被陶大珉不断地集合起来。后来也把这些东西分成两类:选取平面化的物品来绘画,较为立体的物品成为一种作品元素。在物品上绘画已不新鲜,典型的是用笔触色彩模仿对象表面或是保留实物的部分来与绘画图像发生关联,但陶大珉对于笔触接触到不同质感、起伏的表面感兴趣。
从第一件纸盒上不由自主地刷上灰蓝底色开始,灰蓝色便成为这套作品的主基调,现成品上的文字和图像在反复斟酌下,有的被保留,而大部分被色调覆盖以求得最大限度的统一感。而在不同形状、起伏、质料的物品上描绘出更多的日常剩余的物像,而生活的“形状”也在这些剩余物的画面上得以诗意般呈现出来。另外一些物品被陶大珉一遍遍地涂刷色调,直到被灰蓝色覆盖,它们能够独立出来,也可以与现成品绘画部分组合在一起,构成《剩余物》作品的整体框架,根据不同的空间、场域来设计出相应的展示方式,而这件作品也随着生活的继续而不断地延续、生发、变化。
近期的土褐色调绘画似乎把陶大珉带回到西方传统绘画的情境:光源、物品、空间、暗部。在此基调下,现场化场景的选择,散落着私人物品的空间局部,都以俯视和特殊的视角,呈现出内部空间的某种放大,犹如给予观者一个自陶大珉经验及想象自由填充的框架,放入其中,使其能以“物证”的方式来想见与此发生关系的人。而《剩余物》创作中的有关旧画和废画部分,被“引用”到架上,艺术家把它们组合,装配在绘画上,在绘画过程中,笔触和图像被统一在不同的画面层次上,当观众观看这些绘画场景时,会产生视觉上的异样感,陶大珉便以这样的笔触与方法“堆积”出一种情感化的视觉空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