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微博截图
2012年7月29日,批评家陈默发布了一条有关艺术考级的微博,他怒斥艺术考级“似在挪用钳工车工考级方式,把寻求原创寻求个性寻求自由的艺术,进行野蛮恶劣的技工式切割”,对艺术考级进行了严肃的批判和质疑。该微博一经发布便广受关注,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被转发将近6400次,收到评论逾800条。有网友称:“这是一个‘被习惯’了的新鲜话题。”
“艺考”详解
据了解,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是指依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2004年文化部令第31号)取得资格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通过考试形式对学习艺术人员的艺术水平进行测评和给予指导的活动,简称艺术考级。中国的艺术水平考级起步于1988年,据2007年统计的数据显示:全国开办艺术考级活动的单位已有93家;开设考试科目涉及音乐、舞蹈、美术三大艺术门类的58个专业;每年参加艺术考级的人数在百万人次以上。此外,艺术考级活动可以向申请艺术考级的考生收取考级报名费、考级费和考级证书费,考级机构向考生收取艺术考级费标准,按《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收费标准》规定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考级费用支出情况和考生的承受能力等因素适当浮动。
艺术教育以过程为重,本末倒置的“艺考”不可取
从微博上针对艺术考级的评论来看,大部分人坚决反对,但也有少数人表示支持。有网友提出,或许考级的初衷还是好的,如果纯粹是为了提高孩子们对美术的参与感和兴趣,未尝不可;并且大量的艺术学习,也能适当地推动文艺产业的大众接受能力。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本末倒置,变成“为考试而考试”,本应以过程为重的艺术教育失去了参与的意义和价值,在应试的重压之下成为了残害孩子、残害家长的利器。
就艺术教育而言,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院长马一平认为:“重要的不是培养未来的美术人才,因为这样的人才在孩子们当中仅占有极小的比例;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接受美术教育是希望通过美术这种方式去启迪智能、启迪想象力、启迪对美的判断能力,从而开发孩子的心智。”一旦模糊了这一点,便会像青年艺术家曾朴所说的那样——“刻意培养,强迫孩子去参加考级,反而会引起孩子对艺术的反感。”
学习艺术:个人素质很重要,过度功利必产生谬误
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不是考级制度,而是人们对考级制度的信仰、人们对优劣评判的依赖、人们对争出高下的执着。”过度地以功利为目的,必然会滋生出很多学习标准的谬误。艺术本来是无法用考试来评判的,但是,学艺术的孩子太多,他们的升学、入职、登台,竞争激烈,因此需要一个权威的等级性的评价。不可否认,艺术考级的证书的确能够成为一种可视的凭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孩子的综合素质,在升学、就业等过程中,提升孩子的竞争力。然而,针对考级所进行的考前培训既枯燥乏味又相对狭隘,极易让孩子在学习中逐渐偏离艺术的本质。
对此,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教授王林指出:“考级就是设立一个固定的标准,非要让小孩达到那个标准,而艺术才华却不是一个标准可以决定的。”批评家、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教授陈默亦表示,考级方式断章取义,将扼杀天性和创造。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正面和负面,艺术考级对孩子来说究竟有益还是有害,用艺术家何多苓来说:“主要还是取决于个人素质,素质好的小孩不会受到考级的影响,他所受的训练,考不考级都有用。”
其实,艺术考级中针对技法基础的考核本来并没有错。就绘画来说,想象力固然重要,但唯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技法,想象力才有它可以依托的媒介。并且,孩子的学习是渐进的,艺术考级是对其付诸的努力的一种肯定与鼓舞,对艺术教育的普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功利心无论放在何处都是具有极强的破坏性甚至毁灭性的,一旦艺术考级中各利益链条的互动影响了考级的初衷,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忽略了对儿童创造力的损害;从艺术考级中走出来的,将不会是艺术精英,而仅仅是一批考试一流的门外汉罢了。
【相关链接】
【编辑:弋倩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