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彦:薛松的作品是一段压缩的历史 2013-06-19 17:57:23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陈耀杰整理
在我看来薛松作品好似一个压缩版的历史,拼贴,挪用,灰烬,所有的艺术拼贴在一起,但是用一种装饰的做法表现出来。我觉得作为一个个案,薛松的作品也许非常形象的体现了三十年或者更长时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为什么这样说?

在我看来薛松作品好似一个压缩版的历史,拼贴,挪用,灰烬,所有的艺术拼贴在一起,但是用一种装饰的做法表现出来。我觉得作为一个个案,薛松的作品也许非常形象的体现了三十年或者更长时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碎片时代这个词特别有意思,因为中国当代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碎片的历史,中国现在开放的程度,普通中国人已不专门研究自己的文化,一般知识分子对于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对中国的了解,我们可以谈论一些西方普通文化现象,但是西方人如果没有对中国进行专门研究,他们很难讨论中国的日常现象,这个情况恰恰说明我们的碎片性。

这个碎片还存在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对于一百年的历史,六十年的历史,三千年的历史也很难评价,有很多裂缝,很难找到统一的判断。比如说薛松这些绘画,我觉得皮老师最后一个提醒也很有意思,我在想这个问题,它包含了很多内容,包括了中国文字,政治符号,到现场细看作品之后发现里边所选择的照片内容更加丰富,丰富的程度以至于我认为薛松可能是一个收集照片的狂,或者是读图狂,他用这种方式拼贴进去,照片不仔细看是没有内容的但其实你认真再看,你就觉得有内容,这是有选择的,可能这就是慢慢的读进去的诱惑,这个诱惑是跟图片没有关系的,这就使薛松的作品形成一个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中观就是一看作品沉默了,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微观就非常有意思,碎片性在这里体现的很充分。


薛松作品中的微观世界被外在的因素框住之后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形象,我就在想他外观形式和隐藏图片的细微碎片构成一个矛盾,当你看到装饰图片时就不能看里面的细碎形象,这挺印合我们中国的今天一个状态,一方面中国是一个碎片的汪洋大海,微博,微信等各种信息满天飞,每个人都很伟大的叙述他们对于西方了解,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知道。另一方面我们趋同于一个框架,这个是风格完整性的需要,我不知道是不是分裂,是不是这种对峙,中观和微观的差别,是不是薛松的主题还是我自己看的主题,但至少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碎片是很好很有说服力的,我们的学术逻辑性也呈现出这样一个状态,他的作品也许会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也许我们真的货真价实生活在碎片时代,体验碎片的情感,然后是我那段充满碎片的发言。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