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洪斌“瓷之少女”透视青少年成长问题 2013-06-20 09:16:31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徐毅儿
大型展览“香港艺术:开放·对话”系列之“原道——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概念”展于5月16日至8月18日在香港艺术馆举行。来自内地的艺术家余洪斌携倾注十多年艺术探索心血的陶艺作品亮相香港艺术馆。

余洪斌的作品

余洪斌的作品

“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但我却始终坚持以社会学的调查方式,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大量的信息采集,以艺术介入生活的角度,捕捉当下青少年成长中的某些精神气质和问题结症。在面对这些沉重的问题上,我试图以轻松的、调侃的、微观的叙事方式来呈现个体的艺术思想。”

大型展览“香港艺术:开放·对话”系列之“原道——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概念”展于5月16日至8月18日在香港艺术馆举行。来自内地的艺术家余洪斌携倾注十多年艺术探索心血的陶艺作品亮相香港艺术馆。这是由246个以小孩头像为形的白瓷雕塑,配246个玻璃高脚杯以及30本由3万个小学生写的命题作文《我的一天》的精装本大书组成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

一个展览——

“瓷之少女”精致而脆弱

大型展览“香港艺术:开放·对话”系列之“原道——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概念”正在香港艺术馆举行,参展艺术家由徐冰、谷文达、杨诘苍等国内外37位顶级艺术家组成,展出作品分为五大主题,包括“冥想与叙事”、“场:造物与空间”、“城市·尘世”、“书写与修为”以及“大同之思”,旨在展示中国当代艺术中视觉创造和文化思考的转型。其中,来自内地的艺术家余洪斌的陶瓷及纸本作品《故事——妈妈,大灰狼来了,鲜花呢……?》系列备受各界关注。该作品采用社会学的调查方式,配以装置艺术,以求用艺术介入生活的方式,呈现当下青少年成长中的精神面貌和共同问题,耐人寻味。

“成长话题是我近十年艺术创作关注的主题。我始终坚持以社会学的调查方式,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大量的信息采集,以艺术介入生活的角度,捕捉当下青少年成长中的某些精神气质和问题结症。在面对这些沉重的问题上,我试图以轻松的、调侃的、微观的叙事方式来呈现个体的艺术思想。因此,要了解我的作品,先要了解我的工作方式。”余洪斌介绍,该作品从十个不同地区的3万多篇儿童作文中选取365篇的儿童日记为话题背景,配以大量光鲜纯白的、神情各异的瓷之少女和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来呈现当代青少年精致而脆弱的、纯净而易碎裂的性格与气质。

一份思考——

作品透视青少年成长问题

毫无疑问,余洪斌的作品别具社会学意义。“创作之前的大量社会调查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尽管它是艺术之外的事情,但恰恰是这些事情的挖掘才使我们能够深入地了解当下青少年成长当中所遭遇的问题和内心世界。”正如余洪斌所言,大量的调查,有助于我们重新讨论艺术的问题乃至社会的问题。

例如,在余洪斌所收集的资料中,一位小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我在走路。一不小心我要上ce su(厕所)了,我看到了外面的风景真美。”从这一份看似不合语言逻辑的日记中,试问,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关于小孩成长中的内心秘密呢?余洪斌的装置作品,意义不仅仅在于他创作了多少神态各异的瓷之少女,而更在于他通过怎样的艺术方式来呈现足以引起我们共鸣的问题情景。

余洪斌的作品,少女形象写实逼真,同时又富有水墨味和水墨精神。他细腻地捕捉和刻画了她们身体的特征——幼小的身躯,稚气的面庞,但令人惊异的是,她们双眼空洞无物且显得不安而诡异。这些矛盾的面貌,构成了观众最初接触余洪斌作品时产生疑问的诱因,也成为了我们理解其作品的切入点。当然,读余洪斌的作品,更重要的在于他的社会学方式的创作形态,以及其对当代艺术创作所提出的问题情景和学术意义。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尤其是装置艺术),意味着从审美批判到社会批判。

名家品读

向新媒材注入水墨精神

以“原道”为名的展览,本身即回溯中华文化传统的意思。“原道”的目的说到底还是从东方和中国的角度,对现代性进行思考。它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思考”,也是对“现代性”的中国论述。基于此,“原道”展览的雄心在于创造平台,以供大家重新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内在历史感,现实性和方法论,同时也是为未来艺术实践及其论述建立一个开放的新起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人们自觉认识到,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有自己的“当代性”。中国当代艺术应该以中国本土文化资源发生密切关系。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关于“实验水墨”的讨论,以对“水墨性”语言方式的探索为契机,进入从精神方面来深入对传统资源进行重估、评价和利用。以便从更深层次上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文脉,创作表现当下感受的、有本土传统文化根源的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也从此获得了新的维度。

这些维度以在近几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诸多实践中充分展现出来:有利于用传统的媒材表达当下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也有将水墨性、水墨精神和水墨方式植入层出不穷的新艺术媒材,并以之为东方文化精神的特殊载体。这些当代艺术作品无论在艺术媒材,艺术理念以及艺术的言说方式上都有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源远流长的艺术史文脉,有自己极为鲜明的文化特色,并揭示了当下中国新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皮道坚(“原道——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概念”客席策划人,艺术批评家)

谈余洪斌的瓷性“鬼娃”

陶瓷艺术家余洪斌近年总在一个题材上坚持,我称之为“鬼娃”,母题是发育前的少女,没有欢乐,没有幻想,没有天真,总是蹙着一对小眉,瞪着一双大眼,紧张而漫无目标地注视着某地,不是注视你,也不是注视他人,而是不对焦地紧盯着不知名的“黑暗”,仿佛在这无穷无尽的“黑暗”中,马上就会生成出一个完全异化的世界,而与眼前这个现实世界激烈抗衡。“鬼娃”明白,这一抗衡尽管激烈,尽管让人心性浮动暇想万千,但却是绝望的见证。

余洪斌的技术和感觉确实很好:对少女形体的塑造体贴入微,尤其是对她那独特表情的把握,那可是一种神经质的麻木,一种持续紧张的漫长放松,一种失去焦点的久远盯视,一种散漫却又不想逃逸的永恒的停顿。余洪斌的技术还体现在他的烧制上,成型后的胎质保留了泥塑的柔软,但那又分明是瓷质的坚硬,用手轻敲,会发出清脆的回响,让人入迷。关键是,他明明知道过度复杂的造型会在烧制当中,因为温度的作用而发生偶然的龟裂,这龟裂是无法预知的,是在高温当中的自然变化,但这又恰恰是他所需要的效果。结果是,从炉里捧出来的瓷质“鬼娃”,因为巧妙的龟裂,而产生了一种手工所无法创造出来的质感,那恰恰印证了余洪斌的艺术主题:生活的分裂痕迹不动声色,但却已经无声无息地浸透到生命的有机体当中,像是生成的基因一般,深深地刻进了少女的体内,从而让“她”获得了性格,一种无法用文字定义的性格。

——杨小彦(中山大学教授,艺术批评家)

【相关阅读】

“原道——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概念”艺术展亮相香港

杨小彦:要从历史的眼神里辨别真相

【编辑:文凌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