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北欧当代艺术的桥梁 2013-06-27 14:15:50 来源:《收藏·拍卖》
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无疑可看作一座通往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现当代艺术世界的重要桥梁。它在落成的上世纪60年代,迅速席卷了欧美的当代艺术界,以一系列话题性的大型展览吸引了世界的关注,更是传奇地把这个原本并不被列入欧洲艺术主流之列的北欧城市,被誉为彼时当代艺术的重要据地。

杜尚“对话”毕加索

以艺术史的角度,两人无疑都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比如在2004年BBC发起的“500个最具影响力艺术作品”的投票中,杜尚的《泉》和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分别名列第一、第二名,足见其影响力。但尽管两人几乎生在同一时期,但他们无论是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或是理解主张上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仿似被放置在不同的世界。虽然没有公开地“剑拔弩张”,但两人间的对抗和竞争却能从作品和言谈纪录中强烈地感受到。

展览的陈设安排更是故意突显两人间的矛盾对比。进门后,在展厅的左右两边各放置了一张整整占据一面墙高的照片:一个是戴着公牛面具的毕加索,另一个则是脸上沾着剃须膏泡沫的杜尚,两人就这样“对视”着,像在酝酿着一场没有刀剑的“斗争”,也像刻意显示他们间的“对立”关系。以照片为界,两人的作品也被分别置于左右两个展厅——策展人把右边的展厅用墙板组成了一个迷宫般的展示区域,过百幅毕加索的作品,包括他为人熟知的抽象拼贴画和不同时期的蚀刻画、油画被挂在墙板上。当参观行进时,仿佛你在不经意的一转弯,就看到了毕加索一个截然不同的风格,而下一个转弯,又能看到他在不同时期的画作上作出的改变。这般,毕加索艺术风格的多变就生动而直观地展示在观者的面前。

视觉与思想的较量

随着展览的不断推移,毕加索确实一生都在不停追求视觉上的变革。就如为他奠定名声、催生了立体主义诞生的《亚维农的少女》:同样是对妓女的描绘,在毕加索的画布上,妓女不再是那躺卧在长椅上,覆盖朦胧轻纱的曼妙美丽女子,而是变形的面容和错位的体态,人物透露着原始艺术的野性,图像更犹如在碎玻璃上的折射。这件作品成为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的转折,但却不是唯一的一个。

实际上,风格的多变源于毕加索重视视觉上的革新,他从视觉上颠覆着艺术的传统,甚至认为“如果我们能把脑子扔了只用眼睛就好了”。对于很多人而言,他是一个天才,深刻地影响着西方艺术流派的发展,甚至撇除艺术的因素,“毕加索”依旧是一个响亮的名字。

与此同时,倘若说毕加索的作品是对于绘画艺术在视觉上的解放,那么那位被毕加索一直认为“深陷在错误泥潭中”的法国艺术家杜尚,他作品所带出的则这是一场对艺术的思维风暴。这位艺术家被认为是20世纪试验艺术的先驱和达达主义的领袖人物,他与注重直观视觉感受的毕加索不同,杜尚反对艺术为取悦视觉而存在,认为艺术不光只注重视觉经验,而该更看重艺术家的思想内涵。

【编辑:田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