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惑》
2008 年,你创作《人之惑》表达了人存在有哪些困惑呢?
我希望用一个形象把人性和情感提炼概括出来,不再选 N 多的形象。我选择一个人的形象,这个形象要有其复杂性。我有一个朋友形象非常有意思,很适合做这种尝试和表达。作品完成后,在展览时,用一个立方体把画面变成类似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
《人之惑》的展览方式不是挂在墙上,而是放在展厅中间,观者看到的是由四个画面形成的立体方块。可以围绕这个画面的立方体绕一圈,通过同样一个人的形象,表达人的四个不同的精神状态。从人性和社会角度,思考生命的终极价值,这种感受会变得很立体。也就是同一件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假使在展墙上按照惯常的左右顺序观看,由于观看的方式不一样,解读的方式和感受的结果也会不一样。所以,我做了这样的一个尝试。在美国展览的过程中,美国各个美术馆的反应都非常好,而且他们一直希望把这个画留在美国,现在还在谈的过程中。
在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坚定了一个信念,具象绘画本身不因它是传统的语言,而成为艺术表达的藩篱。相反来讲,它就会形成艺术表现上新的可能性,通过创造出作品新的呈现方式,如此给人一种兴奋感。你会在某种熟悉的东西里看到有陌生感的东西,这完全是这个时代的艺术家自己独特的诠释角度和方式。
我经常想艺术品最早产生的始源意义和价值。它并不是放到博物馆,中世纪的绘画是为教堂所作,后出现了绘制王公贵族的肖像画。最早的绘画艺术有这样一个功能,艺术品陈列在美术馆或博物馆是以后的事情了。我很不喜欢艺术的呈现方式有一种庙堂式的感觉,艺术品与人是一种特别自然、平和、近距离的关系,而且是无拘无束的交流。对艺术本身不要存有一种敬畏或高高在上的感觉,它虽然无语,但是画面里传递的情感,又分明在向你倾诉和表达。艺术家要在里面传递些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个过程里面越没有距离越好。
《之间》布面油画 116×160cm 1992 年
你当下艺术创作的关注点在哪里,接下来新创作会有哪些新貌?
我个人还是从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和艺术法度去提升和认识。除了对基本的造型、色彩规律研究把握之外,还要从油画深层的美学特征、材料学的学科角度,做更持久的研究。一个好的艺术家要对这个时代有一种高度的敏感度,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一个不同的认识和判断。前段时间,华辰拍卖拿出来我二十年前的一张旧画《之间》做封面。这张画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上世纪 90 年代的典型和标本,通过这张画可以清晰地了解和感知到 90 年代特殊的气息。
90年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那是一个希望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时代,但是变革的方式和方向在哪儿? 90 年代是一个很困惑的时代,充满希望又不知道希望在哪。中国今天的社会现实,似乎是 90 年代所期望的结果,物质生活、文化生活都相应得到改善和提升。但这个时代也有新的问题,中国人普遍缺少幸福感。在人的精神和情感上缺少一种终极的归宿,也就是人没有归属感,人的灵魂不知托付所在。在我最近的创作里基本上是反映这个问题,对精神和灵魂的问鼎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究竟在哪儿。这样一个社会问题既是中国社会群体的问题,也是我个人的问题。
到现在为止,我仍然在使用具象绘画的语言。凡是使用具象绘画语言的艺术家都是对传统绘画语言的尊重者。如果没有对传统经典绘画语言的传承,这种语言的探索价值就荡然无存了。所有绘画语言的价值是基于传承和创造,不同时期艺术家有着不同的创作语言。总之,我觉得所有的艺术表达应当随时代。在这里面我有自己的态度,有自己的艺术方式和表达。
【编辑: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