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德-普里拍卖公司(Phillips de Pury & Company)纽约分部,位于曼哈顿帕克大道上
菲利普斯拍卖行老板 西蒙-德-普里 (Simon De Pury )
LVMH集团第一大股东伯纳德-阿诺特(Bernard Arnault)
据悉2011 春拍备受瞩目的“尤伦斯专场”,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已经为尤伦斯提供了8000万港币的保证金,从而获得更高的卖方佣金分成。拍卖保证金——这个诞生于国外的拍卖服务是确保了艺术品销售的安全还是为了市场操纵?为什么有经纪人说拍卖保证金分割了艺术贸易的份额?带着种种的问题,本刊编辑部为读者收集了国外的专业资料,纽约《艺术新闻报》记者乔治娜-阿曼达和夏洛特-伯恩斯为我们解答了国外拍卖行的保证金额度和相关的担保政策,并以世界三大拍卖行为例,揭示了保证金在拍卖行业务中的起起伏伏,从一个侧面隐射了艺术市场复杂的供给关系和拍卖行业务的透明度问题。
在今年伦敦的早春拍卖会上,细心的人们可以看到拍卖图录上顶级拍品旁都标注了微小的符号,这些符号标志着曾经在经济衰退期退出历史舞台的拍卖行保证金制度又再一次回归了。说“又”是因为这样的回归在过去的40年里已经不是第一遭了。保证金的沉浮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起伏变化,但是这一次的回归,好像并不像以前那么简单了。
1971 年,拍卖担保第一次由苏富比拍卖行引进,当时苏富比要拍卖古根海姆博物馆选送的47幅康定斯基的作品和其他一些名家作品,并提供了一个保证底价。类似的协议在1972 和1973年拍卖里特和斯卡尔收藏品 (Ritter and Scull collections) 的时候也推出了。那个时候,买家的保险费是不存在的,苏富比拍卖行冒着风险自己拿钱出来担保,从而向卖方获得更高的手续费或者获得保证金额以上的利润分成;另外他们的赔偿金来自于卖方。但是上世纪70 年代发生石油危机,保证金制度消失了,直到 80 年代日本进入艺术市场之后,这个制度又再一次出现。
保证金最辉煌但也最悲惨的时刻出现在路威酩轩 LVMH 集团第一大股东伯纳德-阿诺特 (Bernard Arnault)1999 年并购老牌拍卖行菲利普斯的时候,当时阿诺特把这个拍卖行与艺术经销商西蒙-德-普里 (Simon De Pury) 和丹妮拉-卢森堡 (Daniela Luxembourg) 一起合并成立了菲利普斯-德-普里和卢森堡拍卖行(Phillips, de Pury and Luxembourg)。为了把这个新的拍卖行建设成为像苏富比和佳士得这样的大牌拍卖行,阿诺特提供了巨额的成交寄售。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2001年该拍卖行拍卖大收藏家内森-斯姆克 (Nathan Smooke) 夫妇收藏的印象派大师精品的时候,为了与佳士得和苏富比竞争拍品,阿诺特提供了 1.85亿美元的天价保证金,但是最终只筹得了0.86 亿美元的成交额还包括了买家的佣金。无奈之下,阿诺特于2002年把拍卖公司拱手卖给了西蒙-德-普里,并损失了近4 亿美元,从此有了现在的菲利普斯-德-普里拍卖公司 (Phillips de Pury & Company)。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