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林徽因,一位传奇女子,在离去多年后,她的名字,渐渐地走入了公众的视野,人们传说着她不同寻常的家世学识,传说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传说着他半个世纪前对一座古城的痴迷和眷恋。众多记述和传奇,让她离我们更近,而有时,又仿佛更远。在2014年6月10日之际,林徽因诞辰110年的今天,不知该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表达对这位女子的敬和爱;过于丰富劲道的人生经历,也让我们不知道该选哪方面再去缅怀。就像传记里描绘的那样:“世间女子,独她最好;现在的我们还是太过稚嫩浮夸”。这样的描绘让她显得是那样的与众不同,但又真实的存在着。
美丽和爱情一直是她的聚焦点,却显得她的才学不那么耀眼。在金岳霖赋予她“林下美人”称号的同时,她却愤慨的反驳:“什么美人不美人的,好像一个女人就没有什么事可做,只配作摆设似的!我还有好多事儿要做!”。而在面对于她的才华时,人们好像只能单一的看到她的文学作品或者诗词,却忘了她在艺术上的极高修养。林徽因曾评价乾隆书法线柔软,审美力低下,说乾隆是“乾隆taste”;这估计也是古今第一人了。她认为文学艺术应当是纯粹记录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所产之物,作品必须是从自己的心坎里爆发出来的;不管是喜还是悲,必得有强迫的表现欲望;要么是自己经过思考才了解到的,而自己又十分认真、诚恳地想把它传达给旁人的。
也许由于战乱,也许由于极高的自我审查观,林徽因在世的手稿,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都算是极少量。即便如此,也希望能通过以下的资料去还原一个具有艺术气质的文学建筑师。
绘画之美
林徽因建筑手绘
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的同时选修了其学校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并在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跨学科的攻研,使得她领悟了各学科的统一基础——“手绘表现”和“现场感”。这为她以后实际现场考察古迹,勘察,绘画打下了强有力的基础。林徽因的绘画作品大多以建筑水彩手稿为主,不再单一去表现建筑本身,而是加上周围环境和人物去展现建筑对实际生活的影像。
工艺之美
景泰蓝
1951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抢救景泰蓝的工艺美术小组,这个缘分的起源来自于在北京海王村旧古玩摊的一只景泰蓝花瓶。林梁两位先生在路过一个摊铺时被一个花瓶所吸引,摊主见他们很喜欢,便说:“二位先生还是有眼力的,这是正宗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是快绝根了。”摊主的话说得有点过,可引起了梁、林对景泰蓝的关注,当时的景泰蓝作坊,大的不过二三十人,小的只有两三人,工人多在低矮、昏暗的作坊从事手工操作。经过多次走访调研,梁思成和林徽因决定成立清华大学营建系美术小组抢救景泰蓝。
1952年10月,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各国代表收到了一批特别的礼物——以中国传统艺术为灵感设计的台灯。在这些台灯上,色彩不同的珐琅釉呈现着光滑的图案花纹,有的是汉代刻玉纹样,有的是宋锦草纹、明清彩瓷。 当时主持设计工作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创建人林徽因说:“我们选定了北京的手工艺品作为礼物的一部,也是有原因的。中国工艺的卓越的‘功夫’,在世界上古今著名。” 林徽因所说的这“卓越的功夫”之一,就是景泰蓝。
书法之美
林徽因手稿
林徽因的英文无论是字体还是内容都写的极其漂亮,文章中的文字把一个感情细腻、热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且无比坚强的人物呈现在大众眼前。
设计之美
林徽因作品 早期东北大学校徽
林徽因认为设计也应该讲到艺术的规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出现什么样的设计。设计应该从本国的文化历史中找灵感。五十年代初,林徽因投入了大量精力,对中国装饰图案艺术的演变进行研究,在营造学社常年古建考察中,她对一处处摩崖石窟、造像、佛龛、浮雕、装饰着迷。近些年,清华建筑系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发现了她尚未完成的《敦煌边饰研究初步》的手稿。
闲时消遣
林徽因绘画作品
林徽因(画) 梁思成(字)共创作品
除了平时的诗词散文,小品的绘画也是林徽因的选择。少了专业画家大场景和题材的描绘的野心,多了份文人雅士修心的自我陶醉,清晰淡雅。
林徽因,惊奇世间有这样的女人,集才气、集美质、集傲气,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仰止当世,光照来人。如果不是生不逢时,如果她不是多病的女人,如果她的诗作文集有人编纂整理,如果她的绘画手稿有更多的保留,或许人们今天所谈起关注的不只是其浪漫的爱情与美貌。
编辑: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