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元时代的来临
2014年,影像艺术品拍卖在中国出现了整体上升的趋势,有北京华辰、嘉德、中国书店(海王村)、华夏国拍举行了影像专场拍卖,北京保利、匡时、诚轩、泰和嘉诚、雍和嘉诚、银座、传世、中汉、艺融,以及上海泓盛、朵云轩和阳明;杭州西冷等近二十家拍卖公司涉足了影像艺术品的交易,年成交额已接近亿元。北京占具了影像艺术品拍卖90%以上的巿场份额。
华辰影像作为目前最大的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平台,2014年举办有春、秋两季大拍和两场小拍,年交易总额约为2200多万,较2013年的2500万下降了10%。自2006年开启影像艺术品专场拍卖9年来,年交易额第一次出现下降。
2006年 250万(秋,单季)
2007年 660万
2008年 500万
2009年 248万(秋,单季)
2010年 500万
2011年 1,077万
2012年 1,300万
2013年 2,500万
2014年 2,200万
表一:华辰影像年交易额
注:2006年和2009年仅拍一季。
二、影像艺术品成为金融资产
2014秋影像艺术品交易的萎缩,凸显出影像艺术品作为金融资产的性质,证明了拍卖市场交易额与股市和房市有直接的互动关系。最近取消房市限购和股市上升(从2000点到3000点)等因素,直接对影像艺术品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是,艺术品金融资产化是影像艺术品市场得以正常发展最为直接的动力。影像艺术品由于价位较低、多版数真迹、尚无赝品和尚未被炒作等因素,成为投资和投机资金关注的对象。市场上已出现有影像艺术品地产、影像艺术品会所、影像艺术品企业品牌、影像艺术品抵押、影像艺术品固定资产折旧、影像艺术品融资、影像艺术品信贷、影像艺术品银行、影像艺术品众筹、影像艺术品开发增值等成熟的商业模式。社会上已出现两个亿元规模和多个千万以上数量级的投资基金。影像艺术品作为金融产品或衍生品,可能在信贷、融资、抵押、担保、保险等环节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
中国影像收藏市场目前最为缺乏的是影像艺术品流通的专业人才。正在迅速崛起的市场,需要一批了解影像艺术品特性的策展、代理、经纪、评估、销售、交易、评估、认证、保险、流通、保管等专业人士。
三、机构收藏的兴起
国家机构的摄影收藏始于2003年的广东美术馆,2012年出现了持续增加的趋势。中国国家博物馆在2012年收藏了沙飞的战争影像,央美美术馆在2013年收藏了翁乃强的红色系列,中国美术馆也在2013年10月收藏了郎静山34张原作,并宣布“20世纪中国摄影大师作品”收藏计划的启动,并在2014年11月获赠100张国外摄影名作,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美术馆的收藏方向。目前在国内收藏摄影的机构涉及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和图书馆等各大系统,而当代影像艺术的收藏机构有美术馆、摄影艺术中心、博物馆和民间投资机构。摄影收藏的趋势也向二、三级城市扩散,2005年河南博物馆收藏了本省100位摄影家的作品,2013年开始系统收藏本省摄影家。甚至出现有县级(湖南资兴县)摄影展览馆。
中国还没有摄影博物馆,但会有多家摄影博物馆;中国还没有摄影美术馆,但会有众多的摄影美术馆!目前在建和筹建的摄影收藏机构超过了十家,可以预计,中国将出现100家以上的国家和民营影像艺术品收藏机构,如果以每家收藏10000件计,将有百万件影像艺术品的需求。如以每件作品1万元人民币计,就是一个百亿元的大市场。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