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举办了“首届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全国重要的艺术产业园区领军人物几乎全数到场,就艺术区的发展展开了主题演讲与圆桌讨论。在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环境下,艺术产业园区该如何发展?有何机遇?艺术区向时尚圈与商业街“跑偏”,其自身遭遇了什么困境?开发商又有何难言之隐?
取得共识才能激活城市
在国外,艺术家聚积形成艺术区的先例已经提供了范例,而在国内正因为有了798等第一代艺术区的出现,政府才有了可以参考的经验,进入到规划发展阶段。
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郑培光认为,“首要非常重要的是价值观。建筑师看到建筑改造,艺术家看到艺术空间,开发商看到土地增值,资本家看到商业模式,政府看到城市改造,只有大家取得了价值观上的共识,才能激活一个城市复兴的文化品牌”。“一个好的项目激活一个社区,这个区域带动了大量社会人群,形成活力,这个现象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文化创意产业几乎跟世界是同步的。”他总结道。
对于798下一步的发展方向,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伶提出了几点,一是尽可能克服园区被商业型地产替代的发展问题,更多专注艺术,专注产业发展;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利用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交流中心的有利优势,推进国际艺术机构的进驻。2015年10月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落地798艺术区创意广场,这也是798将在未来力争成为文化使馆区的一个发展方向。
艺术区“打造”之难
无论从本土经验还是国际范式来看,艺术区的发展具有某种共性:全世界的艺术区都几乎从旧社区的改造起步,艺术家进入后通过艺术与创意改旧换新,逐渐使之变成具有文化地标性质的时尚区、商业区,随着商业化程度的成熟,租金越来越贵,艺术家被迫撤离。中国发展成功的艺术区也似乎不能规避这样一条轨迹。
王彦伶对此认为:“中央的政策掀起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潮,各地政府都积极响应,但又摸不着、碰不着、不好干,找不到抓手。艺术园区的发展发生一定要有核心的逻辑,以经济学的指标来进行商业评估。”
站在学院研究者立场的中央美术学院管理学系主任赵力提出:“一些创意产业园的选择地点一般是在城市的新区,或者是规划中的副中心区域,硬件标准比较高,但是在交通环境、文化设施等方面存在着滞后的现象。这些与传统的文化区域相隔甚远又缺乏文化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存在着很长的发展周期,需要大力维护。所以从现阶段来看,成功的例子不多。”“多元化的文化生态才能有效对接多元化的文化艺术的社会需求。这种现实需求的对接才使自己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包容性。”
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看来,艺术区在初始阶段可能谈得更多的是共性的发展、共性的特征和规律,也包括比照国际上的优秀基因。但随着艺术产业园区在全国更大范围内的普及,“我们特别提倡艺术产业园区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城市特色。艺术产业园区如何依托城市发展、根据城市的性格和特征形成自己的特色?对此可以进行更多经验的交流,或者提倡更多理念。”
开发商难题:土地与税收
除了众多不确定性因素,摆在开发商面前最具体的两个难题是土地与税收的问题。据观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李保刚先生介绍,“有一个问题是这个产业从土地到政策、立项、资金都很难得到政策支持,所以我们的立项都不是以文化产业开始。”经营过程中,观唐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高额的税务问题。“为什么艺术行业不能跟资本市场对接?就是因为税收的问题。如果我都在北京交税,3亿都不够。这也是政策问题,发展文化产业,不在税收上有所突破就很难推动。”
中融集团的董事长倪召兴认为:“对我们来说,一个最大的瓶颈是知识产权的问题,真假之间没办法说清楚。第二个瓶颈是税收问题。进口的油画的税率是29%,宝石的税率是33%,而国外相同产品的税率只有3%。”除了税收,关于土地问题,财富地产集团董事长王喆说:“我觉得园区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土地问题。按照商业土地开发,艺术家是承担不起的。在顺义买一块商业用地,大概是1000万一亩,朝阳区的低价已经3000万一亩,这样的房子是艺术家买不起的。除了税收问题,最大的障碍就是土地问题。”
针对土地问题,上海红坊总裁郑培光提出了他的不同看法:“在短期内不能解决土地问题的时候,确实可以找一个非常适合艺术家的地方,相对比较安静,交通还算便捷,打造比较合适的园区。这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能做的。”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