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99艺术网!

 
前言:“千年一遇”的九级强震突袭日本,熟悉的惨烈之外,日本普通民众面对重大灾难的冷静。灾难面前所体现的民族性格时常在他们的文化作品中有着鲜明表达,这些文化作品,也深刻体现着日本人的灾难情结和悲剧文化。究竟是怎样的灾难情结和悲剧文化,让众多日本民众把“临危不惧”写在了脸上?
 

【电影】人类有文字记载开始,似乎从未停止过对世界末日的猜测和臆想,原来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自从有了电影就进化到几乎贴身体验的地步。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阶,以特效为主的灾难片已经成为一种供大众消费的主流类型片,然而日本3月11日发生9.0级强震,之后引发海啸并发生核危机,当电影里虚构的一幕在现实中上演时,人们不得不重新看待这个时刻准备自我“沉没”的国家。

岛国日本土地狭小、资源有限,加上地震、火山爆发等天灾频发,自然造就了他们强烈的危机意识,在以往的影视剧作品中,日本也热衷于表现强烈的末世情结。尽管在幻想中一次又一次被毁灭,日本在电影中还是保持着淡定沉着的姿态。面对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脆弱无助的现实,日本在电影中通过毁灭和重建激发出一种近乎诡异的精神力量。>>>>更多

【漫画】3月11日下午,日本本州岛海域附近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引发海啸,并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核危机。这一灾难给日本各界人士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和财产损失,也令全世界的关注目光尽集于此。在受灾人群中,有一个群体受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更多关注,他们是日本动漫人。

其实,漫画不仅是日本地震后的一种鼓舞力量,也是日本在非灾难时期进行地震教育科普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日本知名动漫《樱桃小丸子》、《哆啦A梦》等都推出过地震避难演习动画,从小教育儿童在天灾中如何保护自己,向全民宣传灾难逃生的知识。台湾漫画人张鼎钏认为,“日本在地震后所展现出的井然有序、临危不乱、团结冷静和自制自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致。”

日本漫画市场的品种包罗万象,下面介绍几部灾难情结的漫画,漫画中场面震撼描写的冲击力让人透不过气来,一幅文明毁灭的画面,一幅末世荒凉的画面冲击着你,震撼着你。从头到尾都是这样的画面。>>>>更多

望月峰太郎的《末日》

楳图一雄的《漂流教室》

岩明均的《寄生兽》
浦沢直树的《20世纪少年》 《致命病毒》
 

翻译家林少华谈日本文化:日本人有悲剧情结

  日本发生大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日本处于水深火热中,巨大的灾难也牵动着中国人的心,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先生曾在日本长崎教学多年,也经历“地震惊魂”。林少华表示,相比其他国家的人,日本人在面对灾难时,往往比较淡定,没有捶胸顿足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更多的是将痛苦放在心里。说起日本的地震,林少华深有感触,因为他就曾遭遇过“地震惊魂”。

  日本人的悲剧情结沉淀在他们的生活中,也“潜伏”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阅读一些日本作家的作品,会体会到一种莫名的悲伤,林少华说这种感觉是“哭又不哭笑又不笑那种悲悲戚戚凄凄惨惨缠缠绵绵黏黏糊糊的东西。与其说是在描写、倾诉悲伤,莫如说是在打造、把玩悲伤。说极端些,如果你欣赏不了伤感也就欣赏不了日本文学。从《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无不如此。”【更多】

面对特大灾难 日本国民秩序临危不乱

  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作家小松左京的小说《日本沉没》曾引起巨大轰动,这部预言日本末日到来的作品持续再版和改编,被认为是揭示日本人内心深处危机意识的最好范例。在日本书店里,《日本危机》、《日本即将崩溃》、《日本的悲剧》等拥有惊心动魄书名的图书常年热销。习惯了总有人喊“狼来了”,日本人凡事都从最坏的方面去考虑,从不敢掉以轻心。

  在日本人生活观念中,重物一般不放在高处,而放在地上或柜子里。安装电灯要非常结实,需要定期确认,有问题就赶紧维修。家家都有防灾袋,每时每刻储备着两个防灾袋,里面的东西都很轻,以便一旦发生地震,拿起来就快跑。每户日本人家都有一张地区《灾害时避难场所》地图,里面标明了这个地区一旦发生洪水、台风、山崩、海啸时的避难场所。【更多】

日本人的宿命论思想

  对于灾难,日本人的灵魂中有着坦然接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灾难愈深重,这种意识愈凸显。实际中的体现就是忍让、节制、自我管理与相互协助

  日本人具有这样的共识:个人对他所从属的社会负有重大责任,事态越严峻,就越应该管好自己。

  在公共危机到来时,日本人更多地选择信任政府。国民与政府的良好互动与沟通正是这种信任的来源。

  半个日本在下雪。大雪从3月15日夜里落下来,死亡的气息也被它彻底掩埋。【更多】

大灾下日本人何以冷静淡定(图)

  孔子的后人孔健认为“日本人应对灾难的底气,其实来源于哲学教育和现代科技教育。”学者刘柠与日本研究学系教师、作家健吾也从精神层面分析了日本国民在大灾下淡定的原因。日本教育已经完全脱离了“说教”,更加实用,在纪律性、组织性得到加强的同时,他们也有了“淡定”的资本。

  长期的地震训练教会日本要好好准备,不要“影响别人”。这种内敛,有说是日本的侘寂文化所致。这个概念来自日本的禅宗佛教教义,重点在于学会欣赏世事万物都会不完美、不完整和不永恒。既然世事无常是“已接受的前设”,灾难发生的时候,他们就更易接受现实。【更多】

王锦思:别把日本人的危机感当成绝望

  日本著名文学家大江健三郎十分欣赏鲁迅的话:“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大江健三郎从中汲取了力量,他认为绝望中孕育着希望,这也是带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的日本人普遍的心态吧。

  王锦思觉得,中国文化精神追求大团圆的喜庆结局,日本则以“物哀”思想贯穿到民族心理之中。日本人居安思危,没有危机就产生危机感,从最坏处着眼,及早准备,把中国经典名言“忧患兴邦”发挥到极致。其国歌《君之代》旋律沉重、压抑、悲凉。【更多】

日本展现的“共同体”意识

  日本人与自然之间交往的历史,就是被天变地异所摆弄的历史,对自然感到不可抗拒,日本人对灾害有着超出常人的耐受能力,同时这种耐受力也成为共同体的黏合剂,大塚桂认为,这是日本人集体主义发达的重要原因。个体只有依靠共同体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保证自己的发展。

  因此,对于日本人而言,尊重共同体的规范已经成为不需要理由的潜意识。平时为防备地震等重大灾害所作的准备,也渗透着共同体意识,对他们而言,社区就是需要共同维护的家园。【更多】

惊悚的灾难片 忐忑的日本人

  从3月11日日本大地震爆发以来,无数惊恐场面在电视上反复重现,无数家园被毁,无数人死伤和失踪,还有比其他不发达地区更为严重的次生灾难核辐射,东北三县遭受毁灭性打击,甚至让整个日本遭受了二战以后最大最严峻的考验,当前的局势只能用时下最流行的“忐忑”来形容。

  天天在电视上反复观看各类灾难场面和报道,仿佛在“观”看一部现实版灾难片,是比比任何人造灾难片都真实震撼的灾难片,空前绝后的灾难片。这部片子有最强大的名叫“自然”的导演,耗资最大难以计数的投入,从车到房屋到桥梁到列车甚至是战斗机等等道具无数,无数演员参演,但这部戏没有男女主角,没有线条清晰的感人爱情故事,但是却隐藏了无数的亲情、爱情和人性故事。【更多】

1923年:关东大地震

2011年:东北9.0级特大地震 1995年:阪神大地震 1896年:明治—三陆大地震 1933年:三陆大地震
专题制作:老袁 马海艳 singer Email:xinwen@99ys.com主编信箱  新闻热线:010-51374003-809/816/808 编辑QQ:1173591114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01商务楼401室 邮编:100015 99艺术网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号:文网文[2010]179号 京ICP备09023634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10 北京久久弋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