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回溯到20年前,“北京国际艺术品拍卖会”在北京开拍,尽管引来许多非议,却打响了中国拍卖的第一枪,之后“朵云轩”、“嘉德”陆续成立。随之带来了中国艺术品市场高速的发展,但“打假”事件也层出不穷:“拍卖行作品不保真”“家人鉴定遭质疑”“艺术家亲自打假”……临近3.15之际,99艺术网推出“第九日话题:3.15特别篇”——艺术圈打假 十年之痛痒。
犹如地沟油、苏丹红、假鸡蛋,拍卖会上的“假拍”也无非受之于利益的驱动,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艺术家、藏家的合法权益,更破坏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形象与发展。不管是专家鉴定,还是艺术家亲自指正,亦或媒体的监督,这仅仅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市场本身要具备它自身对待“假”的法律机制,比如修改完善相应的法律规范,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大对制假售假的处罚力度,政府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等,从而把“拍假”之念扼杀在摇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