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是阿斯哈·法哈蒂导演的一部电影。导演用冷静、客观又充满关切的镜头风格,展现了当代伊朗人在亲情和宗教生活方面的纠结,影射批判了伊朗等级分明社会现状。本片赢得了全球43项大奖。
伊朗全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于1979年,1935年以前称为波斯,位于亚洲西南部,属中东国家,现任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伊朗是一个由什叶派主导的伊斯兰共和制国家。伊斯兰教在伊朗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威,是公共生活的最高准则。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是阿斯哈·法哈蒂导演的一部电影。导演用冷静、客观又充满关切的镜头风格,展现了当代伊朗人在亲情和宗教生活方面的纠结,影射批判了伊朗等级分明社会现状。本片赢得了全球43项大奖。
《逃离德黑兰》取材1979年伊朗暴发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大使馆被占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的一次危机。其宣称是基于真实发生的故事而非虚构的,但是伊朗官方认为电影丑化了伊朗国家和人民,是"反伊朗"的。
>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 逃离德黑兰
"我不会回伊朗,但并不是因为不能入境,而是我自己决定不回去,我不想也不方便讨论这个问题。"
2013年4月13日,生活在纽约的伊朗籍视觉艺术家西丽·娜沙特个展"列王纪"登录北京林冠画廊。四年前,其个展"没有男人的女人们"也是北京林冠画廊展出。 详细>>
"回看我迄今的所有作品,都始终具有两大元素,以各种形式出现——文学与政治。诗歌与其他形式的文本曾以阿拉伯书法或影像装置作品中歌曲的形式呈现。同时,每件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触及某类政治话题,比如伊斯兰革命,政治镇压,牺牲,或1953年政变,后者在我的影片《没有男人的女人们》中有所体现。我觉得这种对回顾政治和文化史来获得启示、建立联系的兴趣在制作《没有男人的女人们》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剧烈的转折,那时我必须仔细研究历史,特别是关于1953年中情局策动的伊朗政变,我还发现2009年的革命热潮与1953年的群众抗议之间那令人神往的平行关系。
最终,我发现历史在自我重复。所以,在2010年,当我开始计划创作受伊朗和阿拉伯革命启发的新摄影作品系列时,一些主题成为其中的核心:勇气,爱国精神,爱,舍己,而当然,也有背叛,残忍,痛苦,以及最终的死亡。然后我重读菲尔多西的经典之作《王书》(注:一译《列王纪》),也聚焦于史诗性悲剧,牺牲和爱国精神的主题,同样却也有战争,暴行和死亡。我想,在观念和视觉两大层面上,我们那些勇敢的青年的当代面孔,古老的神话文本,以及对英雄的图解之间会存在强大的联系。" --- 西丽·娜沙特 详细>>
西丽·娜沙特,1957 年生于伊朗,1974 年移居美国学习艺术。1995 年凭借《阿拉的女人》,娜沙特跃升至国际舞台。1999 年,她的影像装置作品《狂暴》 (Turbulent)荣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十年后她执导的《没有男人的女人》又一举摘下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但她的作品从来没有在伊朗展出过。 详细>>
> 艺术家-西丽·娜沙特
> 西丽·娜沙特作品
> 《没有男人的女人》
根据非官方数据,伊朗每年的艺术学校毕业生数量达到4万人,其中包括平面艺术家。文化在这里受到重视,却也怀着恐惧:许多艺术家、编辑、作家和电影人被囚在狱中。
据伊朗新生独立当代艺术杂志《明日艺术(Art Tomorrow)》主编哈米德·凯什米谢坎(Hamid Keshmirshekan)称,德黑兰以其画廊为荣,私人画廊有60余家——如果将公共空间计算在内,则有100余家——散布在城市各处,但大多聚集在较为富裕的北部市郊。
摄影在这里作为一种独特的触及社会与政治问题的手段而出现。在年轻艺术家中,行为艺术另一种流行的表达方式。
一些出国访问的伊朗艺术家决定留在国外。伊朗艺术家洛克尼·哈尔扎德(Rokni Haerizadeh),目前正和兄弟摄影师拉明(Ramin)流亡迪拜:虽然他们的作品在西方主流收藏界炙手可热——其中不乏像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唐和麦拉·鲁贝尔(Don& Mera Rubell)夫妇等收藏界风向标级人物——但伊朗的亲朋好友们警告哈氏兄弟,一旦他们重返家乡德黑兰,将面临被处决的命运。
详细>>
2013年4月13日 西丽·娜沙特个展"列王纪"在北京林冠画廊开幕,林冠艺术基金会买下了其《再王妃》整个系列作品。 详细>>
2013年4月 伊朗企业家Ramin Salsali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他将在迪拜的中心地区迪拜塔区开设一间迪拜当代美术馆(DMOCA)。这项计划的初始阶段包括修建一个3万平方英尺的大型展厅,该展厅将用于为一些私人藏品所举办的临时展览。 详细>>
2012年9月 6位伊朗艺术家(Monir Shahroudy Farmanfarmaian, Parviz Tanavoli, Y. Z. Kami, Shirin Neshat, Afruz Amighi, ,Ali Banisadr)的装置作品展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他们之中,有4位在美国生活和工作,有2位仍在伊朗。 详细>>
2008年 迪拜佳士得拍卖上,伊朗艺术家帕维兹•塔纳沃里(Parviz Tanavoli)的作品《The Wall (oh persepolis)》以250万美元在该拍卖会上拍出,成为当地成交价格最高的艺术作品。同样在2008年,在迪拜邦瀚斯(Bonhams)拍卖会上,德黑兰画家法哈德·莫西里(Farhad Moshiri)波普风格的画作《爱(Eshgh)》(丙烯、施华洛世奇水晶、亮粉)以104.8万美元成交。 详细>>
> 伊朗艺术家帕维兹•塔纳沃里)的作品《The Wall (oh persepolis)》
"政治,革命,宗教,身份认同……"被认为往往是伊朗艺术家作品中重要的元素,或许,西丽·娜沙特曾经演讲中一段话能为此作为最好的阐释,"每位伊朗的艺术家,各种艺术形式,都有关政治,政治定义了我们,假如你生活在伊朗,你会面对审查,骚扰,逮捕,酷刑,有时是处决,假如你生活在异地,你要面对流亡,思乡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