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淡经营,二十年先锋路
1982年,林兆华执导的《绝对信号》,打响当代“小剧场”运动的第一枪。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林兆华、牟森、孟京辉等引领的小剧场实验如火如荼。1990年,吴文光的纪录片《流浪北京》记录了牟森对戏剧的迷狂程度。
1995年11月,北京人艺小剧场成立,当时国家在政策上压缩楼堂馆所建设,傅维伯回忆:“往上报不敢说建小剧场,只能说建排练厅。”
2000年初,北京真正可以看戏剧的地方,寥寥无几,不过“人艺小剧场”、东单“先锋剧场”、“北剧场”等几个地方。
"黑匣子"——幽暗的光明使者
整个90年代,北京人艺小剧场这样的国字号都在夹缝中谋生存,遑论没有财政支持的民营小剧场了,几乎是全凭那批先锋戏剧人的理想主义热情在坚持。90年代的小剧场有个形象的别称"黑匣子",起源于东城区东棉花胡同的中戏。中戏"黑匣子"剧场于1990年经改造投入使用,面积18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00人,当时上演的剧目都是口耳相传。"黑匣子"也成为90年代惨淡经营、理想依旧的小剧场的别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