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艺术网 - 北京久久弋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为什么要怀念阿瑟·丹托?

导语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著名的美国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已经去世一个多月了,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时正值秋拍如火如荼、摩拳擦掌之际,一件件高价作品横空出世,也迅速吸引了艺术行业几乎所有人的眼球,为此批评家黄专在微博长文中潸然感叹"丹托走了,除了朋友间的几则通报消息的短信外,这件事情几乎没有引起艺术界的任何反应。"那么丹托是谁?他的贡献是什么?在这个慢不下来的时代,怀念丹托似乎显得尤为重要。
第九日话题

丹托是谁?

阿瑟•丹托的艺术哲学是英美美学中最有想像力和最丰富的创造之一。当艺术的分析哲学对于艺术创作与批评来说,经常被嘲笑为贫瘠与过分抽象时,丹托的理论却与艺术实践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以其刺激性、暗示性与启示性的艺术史分析为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提供美味的调料。——沈语冰

  • 阿瑟·丹托

  • 阿瑟·丹托

丹托生于密西根州的安阿伯,成长于底特律,二战时,曾在意大利和北非服兵役。据卡里尔回忆,这段生活对丹托产生了很大影响。丹托起先在韦恩州立大学学习艺术史,同时也从事木刻创作,后来到哥伦比亚大学研习哲学,从硕士读到博士,期间还利用富布莱特项目去法国从梅洛庞蒂学习。1952年,丹托毕业后留校任教。卡里尔说,当时的丹托已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从事表现主义木刻的创作,与此同时,也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哲学。一个关键性事件发生了,1964年4月,安迪•沃霍尔在纽约举办首次"雕塑"展,展出了他著名的"布里洛包装盒"。 [更多]

丹托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艺术哲学家、艺术批评家,研究领域涉及分析哲学、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史、当代艺术批评,他的历史哲学是当代该领域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他的"艺术界"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美学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他在1980年代初提出的"艺术(史)的终结"理论更是影响巨大,争议多多,至今仍然是学术讨论的话题。研究当代哲学、艺术理论,参与当代艺术批评,都不得不涉及到丹托。他的著作译成中文的有《萨特》、《艺术的终结》、《艺术的终结之后》、《美的滥用》、《寻常物的嬗变》,将要出版的有《未来的圣母》、《超越布里洛盒子》等。 [更多]

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

布里洛盒子

布里洛盒子

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什么?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古往今来对艺术的讨论一直都围绕着艺术的本质展开,二战后艺术的本质问题不再局限于美学的范畴,于是便产生了丹托的疑问"两件从外观上难以分辨的东西,为何其中一件是艺术品,而另一件不是?"一个最重要的新的问题由此诞生。

  • 王春辰2009年9月7日访问纽约与丹托合影

  • 陈岸瑛 2012年摄于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陈岸瑛:丹托最大的贡献是对艺术的定义

丹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名,这主要是因为从那时起他开始做艺术批评,批评家的身份促进了他的哲学的推广,使他成为继格林伯格和斯坦伯格之后在美国影响最大的艺术理论家。 大家总喜欢把"艺术的终结"当作丹托的关键词,但我觉得这是丹托思想中一个不那么重要的部分。在我看来,丹托对"艺术终结"这个概念的使用,基本上不超出黑格尔的范围,他只是借用了黑格尔的概念,更多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不是核心思想的论证。我个人觉得,丹托对艺术理论最核心的贡献,体现在1964年底向美国哲学年会提交的那篇论文《艺术世界》(The Artworld)中,我翻译的《寻常物的嬗变》一书,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这篇论文的扩展。 [更多]

艺术从关于美和品味的传统美学中拆解了出来

虽然许多人将美学(aesthetics)和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art)看成同义词,但是丹托认为这两者之间的有着明确的区别。对于他来说,美学在很大程度上与享受和欢愉有关,是一种对感官中的事物的思考方式,并且伴随着一种安排总比另一种更优越的辩驳。而另一方面,艺术哲学,是对究竟是什么将艺术从世界上的其他东西之中区分出来的调查;它试图回答一个问题:是什么让艺术成为艺术? [更多]

王春辰:艺术和理论永远都会有距离

艺术的终结是影响最大的,丹托说的艺术的终结不是说艺术的结束,不是没有艺术,而是说艺术史的一种写作方式,艺术史的一种模式,从整个人类当然从西方角度来看是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种结果,他是这么一个思想。 [更多]

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什么?

王春辰翻译的《艺术的终结之后》

王春辰翻译的《艺术的终结之后》

丹托的观点

  • 杰夫·昆斯(Jeff Koons)的作品

  • 麦凯利(Mike Kelley)和作品

在1964年的论文中,丹托首次提出了"艺术世界"(artworld)一词,并将它定义为艺术作品产生的文化和历史语境。在他看完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的展览后,指出这次展览标志着艺术史的终结。这个说法轰动整个艺术界,也引来争议,至今仍是学术界讨论的话题。

艺术终结了,当我最开始写的时候,感到很悲伤,写着写着觉得这是个好事,我意识到这其实是种解放,解脱了之前的种种历史的束缚,这是艺术史上从没有过的事情,可以为所欲为了,再也不能判定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了,我思考的是关于历史、关于艺术史的哲学。 [更多]

我很喜欢波普,波普在60年代出现的时候,有很强的政治性,它超越了艺术的高雅与低俗之分,把低俗艺术放进美术馆,为什么这不能叫艺术?在20世纪,波普艺术出现在报纸杂志上,它不一定美,但是它很有力量,很棒。 [更多]

  • 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和丹托在他纽约的住所

就《美的滥用》而言,放弃美是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之前从没发生过这样的事,可以说"美的滥用"有政治性的一面,当时一战结束,艺术家感到资产阶级做了可怕的事,资产阶级发动战争,让美丽的年轻男女投入战争,让他们被杀死。艺术家觉得,他们必须做点什么来惩罚布尔乔亚,于是他们停止制造美。 [更多]

王春辰翻译的《美的滥用》

王春辰翻译的《美的滥用》

陈岸瑛翻译的《寻常物的嬗变》

陈岸瑛翻译的《寻常物的嬗变》

丹托如何看中国艺术?

丹托一生中涉猎非常广泛,从艺术实践到艺术哲学再到艺术批评,对于中国的艺术包括中国当代艺术,丹托又有着什么样的见解?

中国的艺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如果按照他自己的轨迹发展,会是什么样子?我最近两本书的译者告诉我,毛发动了文革,强行改变了中国艺术的发展轨迹,人民对艺术进行了改造, 如果没有作这样的强行改变,今天的中国艺术会是什么样子? [更多]

直到20世纪,中国水墨画试图变成别的东西。但我认为,如果把水墨因素拿掉,就很难认识中国艺术的悠久传统。 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是,艺术家们把西方发生的事情拿过来,强加于自己的作品中,外在地叠加在中国内容上,比如中国波普,他们就画一些文革的东西,比如画一些文革人物,然后把可口可乐的标志放在上边,这一类东西,我觉得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更多]

在中国过去,没有如西方那样的美术馆,向人提供一个呈现传统的场所,这并不妨碍中国艺术存在着明确的欣赏标准。对于万上遴(清代画家1739-1813)的画,没有人会因其仿作去批评他,只会用好和不好去批评他。而我们看万上遴的画和我们看德加(Edgar Degas 1834-1917)模仿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的画根本不同,因为德加是用自己的面目来取得最终成就的。而在万上遴这位中国画家那里,情况正相反,如若他要有成就,却是尽可能接近倪瓒,而倪瓒则又是尽可能去接近他当时的前辈。 [更多]

"影响"这个概念也与西方迥然有别,它指向的是另一种意思--比如说,一个艺术家模仿他的前辈,不在意是否相似,亦不在意要挑战自己的榜样,而只在意于学得如何让某种东西被落实,在意于模仿艺术历史里的那种结构—使之更加内在化,并往里走得更深。[更多]

万上遴(1739~1813) 的作品《秋林高会图》

万上遴(1739~1813) 的作品《秋林高会图》

为什么中国没有阿瑟·丹托?

丹托去世了,引起学术界的一阵唏嘘,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像丹托这样能把艺术史哲学与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紧密相连的人确实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反观国内,批评家不少,但是现在能慢下来的人都少之又少了,这样也更加显露了丹托的可贵。

批评家中国有,从事研究的中国也有,像丹托这样的为什么不具备呢?有很多原因,一个是在中国研究其他学科的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很少介入到艺术研究中,他们也没有更大的兴趣,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他们对艺术的知识都停留在古典艺术,甚至是在现代艺术之前,对于二战之后世界范围内的艺术缺少这方面的知识,不理解。包括前段时间有人说当代艺术是一堆垃圾等等,其实这种话都是不负责任、缺乏知识、缺乏了解才产生的一个结果。 [更多]

在历史中有很多哲学家,像黑格尔、马克思、福柯都是在理论高度下讨论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在现场判断艺术的好与不好。如果对这些东西不是很熟悉,轻易进来做判断往往会闹笑话,十有八九,这种效果在中国特别多。所以艺术现场需要什么?这个很重要。中国产生不了丹托的原因就在这里,这里我们不需要产生像丹托这样的人,而是需要产生开放的,能吸收大量知识又在现场当中投入,并且是真正做研究的。 [更多]

不缺知识,不缺"理论",不缺实践,更不缺钱,但可能还缺一些系统性的、哲学层面的思考。哲学思考是西方文明最顶级的思考,也是最基础、最彻底的思考,从法律、政治、经济制度,一直到文化和艺术,都是如此。有那么一些朋友正在致力于做这样的艺术理论家。在这方面,我们得向丹托先生学习,一方面得有扎实的哲学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还得熟悉当代艺术,从事批评实践。 [更多]

阿瑟·丹托

阿瑟·丹托

结语

2013年10月25日,阿瑟•丹托去世了,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个"艺术事件"的话,那么在这一天全世界有多少展览在展出、艺术的历史又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微妙变化?因为有了丹托,"布里洛盒子"跨越时间、历史、地域,成为象征物。那么,艺术真的终结了?终结之后还会发生什么?

责任编辑:丁晓洁
出品:99艺术网新闻部
联系方式:010-51374003-809/816/808
邮箱:xinwen@99ys.com
版权声明:99艺术网原创策划,
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logo 二维码

往期推荐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