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刷秋拍纪录的70后仅限个案
2014年秋拍,国内年轻艺术家屡刷记录。香港苏富比夜场首次引入70后年轻艺术家,1979年出生的贾霭力,其早期最重要的作品系列之一《疯景1号》以1180万港元成交,刷新了艺术家的纪录。1976年出生的王光乐(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凭借最为著名的系列作品之一《水磨石2004.1.1-2004.2.5》544万港元成交,刷新艺术家的纪录。此外,刘韡(1972年生)的《紫气系列H2》也以280万港元落槌。
贾蔼力 《疯景1号》 王光乐 《水磨石 2004.1.1 - 2004.2.5》
本以为有夜场的带动,很多艺术家的行情会齐刷刷有一番上扬,然而事实似乎并没有那么乐观。苏富比及保利香港在随后的日场拍卖中,几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并未见到预期中获得跃升,依旧在原有估价左右徘徊。“上海画廊业领头羊”华雨舟认为:“日场中青年艺术家的表现其实一般,总的来说,年轻艺术家崛起是一件好事,可并不是说谁上了千万,谁的市场就上了一个阶梯。我觉得年轻艺术家的市场是不是来的太‘迅猛’了一些?一个尚处中年的艺术家价位已经到了八百万、一千万,在我们盲目叫好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想想买盘有多大?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出这么高的价格去购买一幅青年艺术家的画?如果是收藏也就罢了,如果要考虑流通,这个价位买回去什么时候才能流通呢?”
而业内人士也表示,这些“夜场”明星的作品基本都是华人在买。而在夜场中首次引入“70后”艺术家作品,一是因为目前一些大牌艺术家的作品价格的确超过了藏家接受能力;二是庄家和资本也需要不断寻求新的筹码。
从尤伦斯夫妇清仓到小鲜肉上位
“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第一人”尤伦斯夫妇自2009年春拍到2010年春拍结束,陆续在中国内地拍卖市场上出售了包括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张晓刚《血缘大家庭系列》在内的几十件中国古代和现当代艺术,金额达6.05亿元。2011年4月,尤伦斯夫妇收藏多年的106件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作被打包出售,包括1989中国美术馆“现代艺术大展”时的多幅重要作品。2014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尤伦斯夫妇又抛售37件中国当代艺术藏品,包括方力钧、曾梵志及张晓刚等。
尤伦斯夫妇
香港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专家林家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来当代艺术市场呈现出两极化的行情,知名艺术家已经进入非常高的价位,买家有了两个关注焦点:其一专注“60后”的艺术家,因为他们的创作已趋于稳定,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也已经明确;其二则关注更为年轻的艺术家,与前者相比价格相对偏低。同时,年轻艺术家热也得益于市场资讯的发达与媒体大量的报道而为人们所熟知。
林家如
即将揭幕的2014国内秋拍除了匤时拍卖续推年轻艺术家版块外,保利拍卖还有70、80后艺术家夜场专场。李苏桥表示:“70、80后的艺术家上位了,市场之残酷就是要在穷尽50、60后艺术家作品的市场价格与需求的可能后,再选择一堆创业版小鲜肉出来供市场选择。”
中西方70、80后艺术家作品拍卖价格比拼
李苏桥在为《HI艺术》撰写的专栏中专门考察了中西方70后、80后艺术家的作品拍卖价格,称:“我本来以为中国70、80后艺术家的作品是天价,现在发现西方的70、80后的艺术品早就是天价了。”“我看到的是艺术家年龄构成里中国以70后为主,西方以80后为主,由于没有美术馆收藏体系的支持和超级画廓的推动,我们还在迟疑犹豫地确认优秀70后艺术家并怀疑市场高价的时候,西方人已经大大方方地在通过市场法则甄选80后的艺术家明星了。”
李苏桥
而在国际一级市场的伦敦Frieze博览会(2014)上,中国画廊与艺术家却寥寥无几,与之相对位的是在伦敦拍卖夜场上势头强劲的西方70后、80后艺术家。李苏桥的统计数据显示:Phillips伦敦当代艺术夜场中拍品共47件,其中70、80后艺术家作品14件,占接近30%;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夜场46件拍品,70、80后作品9件,占约20%;共59件拍品的苏富比伦敦战后及当代艺术夜场拍卖,其中70、80后艺术家的作品14件,占约25%——西方70、80后艺术家作品在夜场中占20% - 30%的比例无论在苏富比还是在佳士得的伦敦夜场中都是创纪录的。
2014伦敦Frieze博览会
不过,有行家认为,“70后”艺术家的崭露头角,目前仍属个别现象,年轻艺术家的市场还需要慢慢耕耘。如果价格一下子窜得太高,很难有人愿意接收,进而会带来流通的问题,最终容易导致有价无市。但值得肯定的是,更多年轻艺术家的冒头会令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收藏者拥有更多选择,不必总是“炒冷饭”。
从YBA到YCA,品牌营销而已
从年轻艺术家海外展览集体爆棚,到年轻藏家一代的崛起(乔志兵、周大为、刘雯超、赵凌甲、陆寻、林瀚、赵友厚),国内70后、80后的艺术力量正试图成为业界的主导力量。美国评论家、策展人Barbara Pollack干脆提出了YCA(中国年轻艺术家Young Chinese Artists)的概念。
UCCA馆长田霏宇 青年藏家周大为
而具有国际观察力并在中国生活逾十年的田霏宇认为YCA的概念本身充满矛盾,在与《艺术新闻/中文版》的对话中,他说:“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国籍?”YCA的概念和品牌一样,符合全球90年代资本主义阶段的特征,核心在于如何把群体身份变成品牌营销。而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所谓的YCA们已经不用那么积极地拥有和推广他们的中国身份,他们来自已经强大起来的国家,同时身处一个不需再强调国籍的全球化语境。在他看来,从英国青艺术家(YBA)到中国青年艺术家(YCA),背后的学术脉络和语境是不同的,因而也不具有可比性,而当下正在成长中的中国年轻艺术家诸如仇晓飞、方璐等,是完全有能力超越国籍,为当代艺术做贡献的。
而OCAT西安馆馆长、艺术评论人和策展人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却对YCA既充满期待也表现出担忧:年轻艺术家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的认识有限,一些艺术家仍然在追随市场需求;加之年龄在增长,关注度下降,YCA一代必须要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只有通过加深对中国这近三十年艺术史的了解,才能真正了解哪些才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艺术家。
结语
无疑中国年轻艺术家一代正在抢滩,但仅仅还只是几个先遣队员;在国际一线市场面前,不仅不带你玩,西方的同代人也早已在价格上拉开档位,不如用佳士得助理副总裁、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专家及拍卖主管(北京)张丹丹的两个词来形容中国年轻艺术家在市场上的境况:“乐观”和“保守”。
责任编辑:大白
出品:99艺术网新闻部
联系方式:010-51374003-809/816/808
邮箱:xinwen@99ys.com
版权声明:99艺术网原创策划,
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
第83期 王小箭:吻从何来
第82期 苏富比当代水墨部成立 蛋糕能否做大?
第81期 入乡难随俗,博罗那上海当代之殇
第80期 走马换帅:范迪安&潘公凯&吴为山
-
第79期 天价拍品何时"买单"?
第78期 民办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第77期 艺术家与画廊的"婚姻"如何维系?
第76期 当代水墨,墙内开花墙外如何?
99艺术网微信二维码
99艺术网APP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