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廖真武的“四川大地震系列”作品是于2008年5月12号四川灾难性大地震两周后开始创作的。廖真武是第一个前往灾区的艺术家。当营救队伍仍在寻找死难者及灾后余生者,并且瓦砾仍在倾倒时,他当场描绘了不计其数的图画,之后回到工作室继续创作出了这壮美而令人心痛的,描绘了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水墨画卷。此次展览将是这系列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展出…… |
背景:2008年5月12日,史上第19次最严重的地震在四川省会成都附近爆发。超过69227人遇难,另外还有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此次地震的震级是7.9级,深度达到12英里,方圆1100英里之外的地区包括印度和俄罗斯都有震感。地震致使480万人无家可归,尽管这个数字本可以达到1100万。大约有1500万人都生活在灾区。 |
艺术家廖真武:廖真武是一个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他以浮雕式的描绘现代北京的作品而知名。生于四川南部的犍为县,他是家中五个孩子中的长子。那时,他的父母进一些手工艺品和日用商品来卖,而他则会在一些纸灯上画上图案。一直到高中他都是在当地上的学,带着速写本到处跑,画装饰壁画,但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在进入教育学院学习成为老师之前,他在当地的一家工厂里干了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和政府对艺术家的支持。廖真武回到了他的家乡,和他的妻子一同建立了一个广告公司,为当地的一些机构绘制标识和商标。他的妻子一直在经营这个机构,来支持他的家庭,而廖真武则转而成为了专职艺术家。他把自己的作品送入了几个半正式的展览,2005年获准进入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在忻东旺的指导下,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油画。在北京城生活让他接触了许多新鲜事物,他的绘画主题开始由风景转向社会现象。2008年5月12日,大概下午两点。廖真武记得当时在自己的工作室工作,那时候灯光开始摇摆,地板因地震也开始晃动。然后有一段时间,所有的电话信号包括手机信号都停止了,他也没法联系他那住在离震中300千米的家人。地震后的两周,他曾尝试接近震中,但是却没人可以获准进入。于是他飞到成都然后驱车3个小时到都江堰。都江堰是个美丽的城市,游客络绎不绝。因其美丽和古庙它有着“成都花园”的美称。其中的一个主要的旅游景点便是历史超过1000年的水利工程。这个主要靠旅游业支撑的地区,因为地震而被摧毁了大部分的面积,许多古庙也未逃脱此劫。当艺术家到达灾区的时候,放眼望去尽是栖身于帐篷中而不顾希望渺茫而一心寻找孩子的父母们。许多建筑都坍塌了,一些学校整个都消失了。尽管失踪人口很少被寻回,医疗机构仍然陆续建立起来用以照顾那些伤者。廖真武在事发现场照了一些照片,回到工作室后,他依靠自己的视觉记忆和从网上下载的一些图片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水墨画创作,描述了营救人员和坍塌建筑的断壁残垣。同时,他也开始了一系列大型的人类埋葬于这瓦砾中的图景的创作。他继续着这一系列大型油画和水墨画的创作。仅仅运用黑、灰和白色,艺术家的创作参考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方法。在后者的绘法中,艺术家们只使用一支画笔和黑色墨水进行创作;与之相似,廖真武也只使用一支黑色油彩软管,在涂成白色的画布上作画。他相信这种有限的色彩可以使他真实地捕捉一种悲剧感觉: 浓烈的深灰色使他能够“描述悲伤”。同时,他在画面中积压了大面积的黑色,让它从画布的表面顺势滴下。这样他就能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复杂感。通过廖真武的视角,“这是亲身所思所感的独特表达方式。” |
作品介绍:“四川大地震”系列包括大约2幅5x12米的大型油画作品,7幅黑白1.5x2米的中型油画作品,6幅彩色1x1米的油画作品,12幅38x28厘米的水彩速写,和1座高60厘米,直径75厘米的雕塑……>>>>更多作品 |
|
宽五米长十二米的画幅显然是对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西南那场自然灾难的暗示与纪念。身为四川人的艺术家廖真武在震后独自去了地处震中的灾区。三羊的雕塑是北川县一个城市雕塑,在那场地震中,这个雕像却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艺术家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悲情的细节,“三羊开泰”在中国是一个具有吉祥象征与幸福理想的词汇,这尊被北川市民赋予美好祝愿的雕塑却在一个完全意外的场景里见证了这个悲惨的事实——一个美丽的城市就此消失,与之同时消失的还有数以万计的鲜活生命——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时如此的无奈。廖真武用黑白的基调来表现他所能见证的事实以及他内心的感触。在这幅作品中,巨大的三羊雕塑被安排在画面的最前面,占据了画面很大的面积,支撑着整个画面的结构,但是却处于阴影之中。在画面的整个中景,廖真武用有力的笔触再现了一个震后的北川全景,断裂的道路,倾倒的房屋,对比强烈的苍白废墟,远处的满目疮痍的山体被表现的如同泪痕。与之对应的则是寂静的有些可怕的河水和三羊巨大的阴影。凌乱的废墟与平若镜面的河水在黑色的雕塑的映衬下产生出一种强大的视觉张力,在这个对比的落差所造成的情绪真空里,艺术家仅安排了寥寥数人,或行走,或哀叹。运动的人们连同那些深埋在废墟中生命将眼前现实的瞬间存在与逝去的那一刻紧密的联系起来,艺术家刻意精简了这些真正的主角,运用对场景的成功把握与控制,使所有的符号都如同纪念碑一般,将生与死、抗争与希望、哀思与祝福定格在这幅巨大的画作里。 |
|
《三洋之痛》 5x12 米 布上丙烯 2009 |
|
这幅作品里,逃离家园的人群构成了画面的中心,背后是刚刚在地震中化为废墟的家园。艺术家用对比强烈的黑白反差和淋漓碰撞的笔触再现了灾难过后的城市,阴郁的深色天空营造出了对灾难瞬间的记忆,惨白的废墟同时表达了对逝去的生命的哀思。廖真武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再现了灾难发生后的瞬间,极具镜头感的处理将恐慌的人群组织在画面的最前方,巨大的造型尺度将人物牵伸出画面。凝重的语言细腻的表现出了那一刻人们不同的状态,每个人都因着对生存的渴望而背井离乡。在这幅表现5.12地震的作品里,艺术家没有直接图式化的表现死亡与炼狱般的现场,而是运用暗黑与苍白的对比基调将现场营造为画面的背景。突出表现了流离失所的人群,背负母亲的儿子,怀抱子女的父亲,试图联络亲人的男子,艰难跋涉的人们,在这些形象的塑造比直接的现场再现更为震撼人心。这一刻既是灾难的结束也暗含了未来生活的开始,人类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里总能依着亲情与互助取得胜利,这也是这场灾难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这个瞬间的场景在再现灾难事件的同时,成功传达了艺术家对人性的理解与关怀,同时也是向身处灾难中的人们致敬。当面对作品的时候,观众和艺术家一样是旁观者同时也是在场者,在这个悲壮的场景里,艺术家成功的用他的语言凝固了历史的瞬间超越了现实。 | |
《抢滩人世》 5x12米 布上丙烯 2009 | |
《凝固的记忆》系列作品是艺术家廖真武在深入地震灾区考察前创作的,一段时间以内,灾区的消息被突如其来的剧烈地震所阻断,外界的人们对灾区的惨烈一度无从知晓。此后,来自网络以及与其他大众媒体的照片与文字成了人们了解这次灾难的唯一线索,这也是艺术家的这批作品的灵感来源之一,我们无法确切的知道与详查这些图像的来源与出处,但是已经足够能够在从画面上感受到这次地震所带来的巨大痛楚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家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情感关怀与思考,这已经足够了。而这批作品的创作过程也可看作是艺术家创作更大型作品的准备与酝酿,或许也是艺术家只身前往灾区考察的动机来源之一。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批作品其实与我们试图在记忆中寻求的图像来源完全不同,艺术家仅仅借用了某些具有关联的造型,而更多形象的是出自艺术家想象基础之上的塑造。他没有对惨烈的现场作与痛苦的状态作单纯写实的描绘,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在抽象与具象之间,综合性的进行阐释与情绪表达,大面积的灰色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感,具有东方意味的黑色线条在有意无意间渲染了作品中的形象,这些线条结合单色的变化在消解形象的同时成功的完成了对形象的再塑造,将视觉统一在一个痛苦的,同时具有悲剧性的视觉氛围之中。这正是此次灾难给艺术家所带来的真实的情感冲击与内心悸动,也是艺术家在向灾难中的人们致哀。 | |
《凝固的记忆》系列1-7 150x200 厘米 布上丙烯 2009 | |
>>>>更多作品 |
专题制作:张瑜 Email:xinwen@99ys.com主编信箱 新闻热线:010-51374003-809/816/808 编辑QQ:1173591114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01商务楼401室 邮编:100015 99艺术网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号:文网文[2010]179号 京ICP备09023634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10 北京久久弋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