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系列】青年艺术家个案:厉槟源 玩的就是“心跳”
我把身体当作一个空间或者是一个线索,我所经历的时间就是我的作品。为我自己而做。我的创作特点就是不择手段,物尽其用。
除了各种校园招聘会外,毕业展也被各大艺术院校利用来促进学生就业,各种机构负责人边看展览边挑人、挑作品,成为艺术院校毕业季里的独特景观。
学生善于模仿而缺乏创新,精于技术而缺少深度等仍然是当前学院教学的突出问题,体现到毕业展中,便是作品偏于单一,艺术新意不足。所以,我们不必苛责艺术院校利用毕业展推动学生就业的尝试,在一定意义上,直接让学生的学习成果面对市场的检验,反倒会对在校学生的学习心态和艺术学院教学改革形成倒逼。
问题的关键不是毕业展的形式该不该成为招聘、交易的博览会,而是学生的作品能否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毕业展能否真正办成博览会。
近年来各大艺术院校毕业作品展览反映出青年学子的一个共同精神特征——精致的利己主义。著名学者钱理群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定义为:“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把身体当作一个空间或者是一个线索,我所经历的时间就是我的作品。为我自己而做。我的创作特点就是不择手段,物尽其用。
我现在也是在摸爬滚打的状态之中,现在的青年艺术家都不容易,但是艺术家还是要遵循自己最初热爱的东西,不能跟着市场或批评家而转变自己。
他曾有一个作品是在学校墙上写满了自己的名字,很快名字后面就被涂满了“SB”。
我是站在当代,想的是跨越,我觉得要看到远方。
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很真实的挥之不去的情感体验,我其实是需要借助这样一种回忆的方式来谈我对过往和今天的一种关系的一种想象。
如今毕业展对于众多“毕业就是失业”的美院学子而言,这仅是他们与社会和市场的第一次接触。尤其在这个号称“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毕业展上出现VIP预览、拍卖、艺博会等形式,让原本单纯的毕业展览变得不那么单纯。
在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季”,毕业展也成为各大艺术院校展示学生风采、促进学生就业的一个途径。各大招聘机构负责人边看展览边挑人、挑作品,成为艺术院校毕业季的独特景观。
在谈到青少年素质教育时,陈绶祥对记者说:“先做好人,再读好书,再写好字,最后才是画好画。做人要做一个正直向上宽容的人,情商、智商都要高。我比较赞同香港精神:‘做好’。”
在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中,我们总是想从中发现些好的“苗子”,虽然现在的艺术市场更多倾向于青年艺术家,可是,纵观每年各大美院的毕业展中,有创新且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
我从来不觉得艺术教学与艺术创作中存在着矛盾,就像生活与艺术之间没有矛盾一样。有人说我跟年轻人接触多了所以我很有朝气,但我认为是学生打破了我这一代人身上习惯性的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