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冯博一
记者:冯老师,您好!我们想就《微观叙事》策展人之一对您做个采访。
冯博一:好的。
记者:请问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张小涛和李一凡,他们两个风格差异如此大的艺术家是怎么结合做成这样一个展览的?
冯博一:他们俩都是四川人,私下也比较熟。但李一凡原来一直做纪录片,比如拍《三峡移民》,都是带有社会档案,社会调查性质的。他原来不是做这个风格,原来都是参加电影节、纪录片什么的。
记者:那他之前就是导演啦?后来这么转移做艺术家并组成展览的呢?
冯博一:现在当代艺术也一直不断的跨界,于是李一凡也说能不能通过一种其他的艺术方式出现?因为都是照片嘛,基本上就有了这个展览的想法。这些都是比较真实的纪录的,包括跟周立太,周立太是四川特有名的,终日为民工打官司的一个女律师,后来她特伤心。她给农民工打赢官司,把钱要回来了,那些农民工都不理她了,也不给她律师费,就是一个社会很畸形的现象。肯定当时打官司的过程特别挫折,但是她一直在坚持,这算是一种社会现象。包括她也拍一些摄影,就是施虐和被施虐的关系,李一凡就抓住了一部分这样的东西。
记者:我看他的那个行为有一个很有意思,就是开幕式现场的时候,他请了很多人呈现照片上的这个现场。等这些人离开的时候,他们都把鞋留下来了。
冯博一:就是留一个痕迹。你对照那个照片就会有一种关系了。因为你不可能就是突然间下来的什么的,就是有一个痕迹。一开始他要画脚印,后来商量了一下,觉得如果要是把鞋留下来会有一种感觉,人都没在,只有鞋,有一个照片。这里面还有一些想象空间。
记者:这些鞋子都是民工自己的鞋子?
冯博一:对。
记者:他穿进来就留下来了?
冯博一:对。但是他有一条线索,还是社会现象。张小涛相对来说,看得着眼点更高。或者他展现的东西有一点超现实,包括他的作品里面都特别清楚。有一些动物的领域,像马什么的这些东西,包括骷髅等等,我觉得他还是针对中国整个社会现实的一种展现,但他还有一种悲情在里面,还是有一种愤俗的感觉,就是社会虽然变化很大,但仍然有很多问题。包括这些作品,他对艺术、对精神上的追求,基本上是这样的。他的骷髅也都是有一些象征,加上他的一些想象。虽然语言方式不太一样,但其实都是针对一些事情的解释。现在社会转型期间的公共变化,包括李一凡的《三峡移民》,就是改革开放要建大坝什么的。
反正他们俩结合在一起,好像是挺微观,但是针对的问题又挺宏大叙事的。不是那种特别个人的,私秘的,很自我的那种东西。
记者:是从一个微观的角度扩大到了一个很大的面?
冯博一:对。但是他们的方式又不太一样。
记者:看过您这个展览的人,都说这是今年所看的最高、最好的一个展,您怎么看待这个评价?
冯博一:好展览很多,我就觉得现在做的规模越来越大,投的钱也越来越大。
记者:这也是展览的一个良性趋势,不可能做得越来越小,几天就结束了。
冯博一:但是这个也挺中国的,你看展览的现场的感觉,其实车本身也是现成品,像交通、建筑工地等,可以用工地的这些大车,又摆上这些车。而且有画、有摄影、有装置、有影响,我觉得就是越玩越大。
记者: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好的发展,就是艺术家也不能够局限在一种表现模式上,时间久了他会跳不出这个圈子。
冯博一:你看张小涛他们画画都挺好的。包括李一凡做的纪录片,也获过好几个奖。
记者:他这次也是纪录片和装置相结合的,还包括行为。我可以理解他的那个行为。
冯博一:对,就是像这种大的现成品,都是一种程序。
【编辑: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