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读 图   展 讯   评 论   访 谈   画 廊   艺术家   文化专题  在线展销   论 坛   艺术博客
 
       
       
点击查看详情
王承云
相关文章

王承云简历
1959 生于成都市
1986 毕业于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
1991/1995 德国布伦瑞克高等艺术学院大师级学生毕业
1995年至今 德国职业艺术家,
2000-2007.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004至今 川音成都美院特聘教授并建立王承云实验绘画工作室。

获奖
1989 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
1998 皇戒青年奖(德国哥斯拉现代艺术博物馆)
1999 德国西北部艺术大奖(威廉港艺术厅)

群展(选)
1987 首届中国油画展(上海)
1989 第七届全国美展(南京.北京)
1990 中国当代艺术巡回展(香港,日本)
1997 法兰克福艺术博览会(德国)
1998 苏黎士艺术博览会(瑞士)
法兰克福艺术博览会(德国)
1999 德国西北部艺术展(德国威廉港艺术厅,)
2000 科隆艺术博览会(德国)
2001 法兰克福艺术博览会(德国)
成都第一届双年展(中国)
2003 《SENGLE》程丛林,冯斌,罗璐,王承云,庄红艺,周春芽德国、波兰巡回展览
2004 下萨克森州艺术工作室邀请展.2004
2005 三种方式,三人展,西能画廊,汉诺威
自在方式,俞晓夫,邓箭今,王承云三人展,蓝色空间画廊,成都
2006 策划《实验空间I 》–成都,南京。
《东西方的碰撞》七人艺术展,Gardiff Wales 现代艺术空间,英国。
2007 策划《实验空间II》成都。
《环碧堂在柏林》陈波,熊宇,王承云,王庆松,周文中作品展 。
《共震-艺术与运动》上海、广州、南京、沈阳、成都、北京、香港巡回展

个展(选)
1996 城市剧院画廊(德国布伦瑞克,) (画册)
1997 培特丝,巴伦泊克画廊,( 德国布伦瑞克,)
1998 派那市博物馆
德国哥斯拉现代艺术博物馆(画册)
1999 阿伏尔德画廊(瑞士巴塞尔)
经理学院画廊,布伦瑞克,(画册)
Ofentliche保险公司画廊。
2000 威廉港艺术厅(德国) (画册)

2001 思狄斯画廊(德国法兰克福)
2002 阿特,亨勒画廊(柏林)
2003 画廊333, 赫尔姆斯泰特市
2005 Christine Holz 画廊,杜塞尔多夫。(画册)
2006 《呼吸》Xanten 市博物馆,德国。
《何多和他的模特》北京环碧堂(画册)
2007《碰撞》Salzgitter 市美术馆,德国

出版个人画册和 :《Chen Yun Wang1997》(布伦瑞克文化局)
《皇戒青年奖 王承云1998》(德国哥斯拉现代艺术博物馆)
《王承云 2000》(威廉港艺术厅)
《发现 寻找 2000》(布伦瑞克经理学院画廊)
《呼吸-王承云绘画展 2005 》Christine Holz画廊,杜塞尔多夫。
编著<<塔丢斯和他的后来者>>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何多和他的模特》2007北环碧堂
作品收藏:日本福冈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德国Gosla现代艺术博物馆.德国Salzgitter
城市艺术收藏委员会.德国Ofentliche保险公司. Adidas亚洲部艺术收藏机构 以及私人收藏家

Wang Chengyun

1959 Born in Chengdu
1986 Graduated from the Oil Painting Department,Sichuan Academy of Fine Arts
1991 Teach in Oil Painting at Sichuan Academy of Fine Arts
1988 Investigate in oil painting at Zheiji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1989 Bronze medal, 7th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Peking Fine Arts Museum
1992 Gold medal of Chonqing
1995 Graduated from the master class of Prof. Norbert Tadeusz, Braunschweig Academy of Fine Arts

Since 1995 Living and working at Braunschweig (Germany) and Chengdu (China)
2002-2007 Visiting Professor at Sichuan Academy of Fine Arts
Since 2004 Professor at Chengdu Academy of Fine Arts

Group Exhibitions

1987 1st Chinese Exhibition of Oil Painting, Shanghai
1990 Exhibition of the 1989 price-winners in Hongkong
Participates in an exhibition touring through Japan: Fukuoka Fine Arts Museum,
Tokyo Arts Museum, Shizuoka Arts Museum
The dismissal of ideology“, Kampnagel, Hamburg (Germany)
The master class 95“, Braunschweig Academy of Fine Arts Gallery
1997 Peters-Barenbrock Gallery, Braunschweig
Darmst dter Secession contest “Exhibi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Darmstadt (Germany)
Art Frankfurt (Germany), P-B Gallery
Zürich Art Fair (Switzerland), P-B Gallery
Art Frankfurt, P-B Gallery
Nordwestkunst 99“, Wilhelmshaven Art Institute
Art Frankfurt, P-B Gallery
ART COLOGNE, P-B Gallery, Kln (Germany)
Dance & Painting project“, LOT Theatre, Braunschweig
Art Frankfurt, Paul Sties Gallery
Painting – 4 positions“, Konvention Gallery, Berlin (Germany)
2001 Biennale“, Chengdu (China)
Six Marks of the Paintbrush“ , exhibition-tour in Poland organisied by EM Galerie, Kollum, NL: Galeria Bielska BWA in Bielska-Biala, Miejska Galeria Sztuki in Lodz, Galeria Miejska Arsenal in Poznan, BWA-Salon Sztuki Wspolczesnej, Bydgoszcz(KATALOG) Wizytujaca Galeria in Warsaw
Art Frankfurt, Galerie ART&HENLE, Berlin
The Paravent-Project Vol. 2“, Galerie Burkhard Eikelmann im Stilwerk, Düsseldorf
“Tierische Begegnungen”, Hlz, Düsseldorf
The Paravent-Project“, Stiftung Starke, Berlin
Wurzeln“, Galerie Art & Henle, Berlin
art bodensee“, Turmgalerie, Helmstedt
News about ateliers in Lower-Saxony“, Salon Salder, Salzgitter - Schlo Salder
2005 Blue Dream Land, Chengdu
Schlehn Gallery, Neustadt, Germany
2006 “Faith” Bosch tactiles, Cardiff, Great Britain
Schlehn Gallery, Neustadt, Germany
“Human Landscape”, Anna Ning Gallery, Hongkong
2007 “Chinablue in Berlin”, in context of ASIANART- Contemporary Asian Art in Mitte, Berlin
“Sprot in Art Exbiotion” Will be held in Shanghai, Bejin, Guangzhou, Nangjin, Chengdu, Shenyang, Hongkong.

Solo Exhibitions

Ilse Lommel Gallery, Leverkusen (Germany)
Young Art at the second floor“, Peters-Barenbrock Gallery, Braunschweig
1998 Peine District Museum, Peine (Germany)
Peters-Barenbrock Gallery, Berlin
Mnchehaus Museum of Modern Art, Goslar
1999 Ilse Lommel Gallery, Leverkusen
Art Frankfurt, P-B Gallery
?ffentliche“, Braunschweig
Roland Aphold, Basel (Switzerland)
Bodemannstrasse Gallery, Gifhorn (Germany)
Elisabeth von Eicken/ P-B Gallery, Ahrenshoop (Germany)
MMI Academy, Riddagshausen/ Braunschweig
Wilhelmshaven Art Institute
BDA Gallery, Braunschweig
Paul Sties Gallery, Kronberg (Germany)
Galerie Art & Henle, Berlin
Turmgalerie, Helmstedt ,Germany
2005 Breath“, Hall 6 Gallery, CK Hlz, Düsseldorf, Germany (catalogue)
2006 “He Duoling and his Models”; Chinablue Gallery, Beijing, China (catalogue)
“Breath II”, Museum Xanten, Germany
2007 “Collision”, Citizen Art-Collection Castle Salder, Salzgitter, Germany

Awards

1999 “North-West- Art 99”, top prize-winner, Wilhelmshaven Art Institute, Germany
1998 “Kaiserring” scholarship, Goslar Modern Art Museum, Germany
1989 Bronze medal, 7th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Beijing Fine Arts Museum

Publication

1997<Cheng Yun Wang> Works 1996-97, Braunschweig
1998<Youth Prize of Emperor Ring-Wang Chengyun-1998>, Modern Art Museum, Goslar, Germany
2000<Finding-Looking >, School of Management Gallery, Braunschweig
2000<Tadeusz and his Followers> published by Hebei Fine Arts Publishing
2000<Cheng Yun Wang, Paintings 1999-2000>, Art Hall Wilhelmshaven
2003<Six Marks of the Paintbrush>, Poznan, Poland
2005<Breath>, Hall 6-CK Hlz, Düsseldorf
2006<He Do and his Models>, China Blue Gallery, Beijing
2007<Chinablue in Berlin>, China Blue Gallery, Berijing



王承云自述
我最后形成的绘画语言不是在中国也不是在德国的学院里学的,而是在生活中“漫不经心”地画出来的,曾经一段时间我想放弃绘画,因为每画一笔都好像手被别人牵着走一样。在中国时没有感觉到这个问题,因为中国的生活状态和中国人的形象足以掩盖绘画语言上的不足。但到了德国,当日常的生活变成欧洲的场景时,绘画语言个性化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为此我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去尝试,包括绘画材料的改变。在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后,我故意把绘画的主题变得日常化,故意把“无关紧要”的东西纳入画面,目的让绘画来说话,
所以呢,我觉得我很自信这一点,并不是因为我比别人好,还是比别人坏。我很自信就因为我的绘画语言是一点点地走过来,一点一点地从生活中发现到建立,最后形成了我自己的技术。就是说我找到了我自己。

返回首页查看更多


对自由的探索
——王承云对话录
文字编辑:许书晗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去的德国?当初去德国是什么想法?
王承云:我是91年的时候到了德国。当时是作为四川美术学院的教师出去的。想去德国的艺术大学里去看一看。因为搞油画,也想去欧洲看看原作,结果没有想到,在大学里里几乎没有看到油画,油画都在博物馆里。
记者:就是说,那个时候你就有一些想法了
王承云:当时教书教了五年,在全国获了一个什么奖。可以说刚刚上了一个台阶的时候,不满足,想出去看看。到了德国,还真的碰见了这么一画油画的人,他是塔丢斯-波伊斯的大师级学生,在我们学校里当教授。我们俩一触即合。他在德国虽然不属于一、二流的浪尖上的人物,但他还是一个很有实力的画家。他朋友胜多,接触的面广,带我看了很多东西,还经常带我去他们曾经和波伊斯一起喝酒的地方,满有意思的。通过他我了解到一些德国的当代艺术,另一方面,在学校里我也接触了一帮最年轻的、刚刚进入大学的同学。
记者:他们也对你产生了影响?
王承云:我跟他们一起呆了四年,看到他们怎么开始,怎么发展成艺术家。这个过程改变了我对中国艺术教育的全部看法。让我重新体验了什么是艺术教育?艺术家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艺术?艺术的目的又是什么等等?比如说,有一个同学,尽管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她不是很成功,但是她对艺术的那种虔诚,让我一辈子也都忘不掉。她用铅笔画窗外的一棵树,画了好几天,画了又擦擦了又画,一根线条要画很多遍,按照我当时的技术,我最多用几分钟的时间可以把那颗树画得栩栩如生。可当她几天下来以后,她的画上除了黑乎乎的一团外只留下了几根线条,开始我怎么也不明白,觉得他们太差了。但当我仔细的看了那些线条之后,我明白了,她不是在画树,她是在用窗外那棵树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线条。至到今天,她从来都不关注她的作品卖多少钱,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仍然靠替别人打扫卫生挣钱来租工作室、购买昂贵的艺术材料和维持生计。因为她认为这样就是她的生活。我们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很难。那是一种精神,一种真正富有之后的艺术精神。
记者:您是2004年成立王承云实验绘画工作室,工作室本着实验和发展的原则,一直在努力的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和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思考方式,新的艺术理念。这一特殊的教学体系在全国美术院校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当初您成立实验工作绘画室。您那时候的工作室就是本着“实验和发展”这个原则?
王承云:艺术必须实验,没有实验就没有进步,就没有发展!而学院应该是艺术实验的基地。中国的艺术学院无论从体制还是从教育上至少落后于欧洲50年甚至更多。所以当谈到中国的现代艺术时,尽管出现了各种流派 、各种形式,尽管他们参加了世界各个级别的展览,但他们却显得支离破碎和缺乏系统。就像我们的苏式教育体系形成了我国今天的艺术氛围一样,如果没有现代艺术教育做后盾,我们就很难形成现代艺术的体系。但是我们不可能永远保持现状,我们必须走向现代。而现代艺术教育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种形式,它需要先进的体制,先进的人和先进的思想意识。我们国家不是不谈先进,不是不谈现代,我们也不是不想先进,不是不想现代,关键是我们是持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先进的思想和现代文明。这一点决定了我们是否真正的先进或者现代,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面对权力,面对财富,面对他人,面对社会,面对自然和面对艺术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是否先进和现代。这个先进与现代不是以时间,地点或国家制度或者是科学技术或者是人的聪明才智的优劣来衡量的,当然优秀的国家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为一个先进文明的社会打下基础,可是什么是优秀的国家制度我们并没有一个定论。如果我们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用来控制人和他们的思想,不是去释放人,给他们的思想以充分的自由,如果用先进的武器来掠夺他人资源、如果因为国家利益而限制个人生活空间的话,这就不是人类学上的现代和先进的意义!如果艺术的发展是被限制在政治利益的基础上,这就没有现代艺术可言。所以现代艺术教育必须是在尊重自由、独立的基础上进行。
所以我在想,我的教学该怎么进行?首先我必须做一个现代人,做一个现代人的含义就是我必须尊重学生的意志,必须与一切违背意志的东西要么斗争要么回避。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真诚,那么一切违背真诚的东西就要抛弃,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智慧,一切愚蠢的东西就不能容忍。艺术是什么?艺术必须是独立的个人意识的呈现,所以那些模仿的、那些没有个性语言特征的作品就不能算是优秀作品。
前面说了我要做个现代人,意思就是我要克服我自己的人性弱点,我不能屈从上面的压力,我也不能对学生发号施令,我也不能让学生把那些惰性的东西当成个性来发挥,我也不能把我的思考方式硬加给别人,于是有什么问题我们都用讨论的方式解决,尽量做到公平、民主。
记者:人们对您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实验是肯定的,而您的教学体系,对于学生们的基础创作训练是否缺乏基础的造型呢?学生们对创作的作品转变和探索是否有受到影响呢?
王承云:其实我们通常提到的“造型基础”这个概念,是来自苏式艺术教育体系的说法,为了把一个人物画好,我们必须把人的结构搞清楚,只有把人物画得准确以后我们才能”自由“的创作。如果我们要画具象或者抽象的油画,我们就必须掌握油画色彩的基本规律。当我们在学习这些规律时,老师已经把无数个西方油画大师作品放在了我们面前,经过几年的学习下来,我们懂得很多大师的技巧,我们也有了一套”完整“的审美标准。殊不知在我们完成了这一套教育之后,我们成功的把自己变成了西方艺术的忠实信徒和追随者,同时也成了一只地地道道的”无骨鸡“。如果我们还想寻求个人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还想寻求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我想我们想要的”基础“一定不是这个含意上的”基础“。我们所要的”基础“应该是学会如何思考,如何了解自己,如何寻求自己的艺术语言,
记者:可以看出来,您的创作都是很生活化的、很自由的。包括在您遇到任何感性的事和物的时候,可以进行您的创作?这也是您教学中所提到的发现的原由吧?
王承云:我最后形成的绘画语言不是在中国也不是在德国的学院里学的,而是在生活中“漫不经心”地画出来的,曾经一段时间我想放弃绘画,因为每画一笔都好像手被别人牵着走一样。在中国时没有感觉到这个问题,因为中国的生活状态和中国人的形象足以掩盖绘画语言上的不足。但到了德国,当日常的生活变成欧洲的场景时,绘画语言个性化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为此我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去尝试,包括绘画材料的改变。在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后,我故意把绘画的主题变得日常化,故意把“无关紧要”的东西纳入画面,目的让绘画来说话,
所以呢,我觉得我很自信这一点,并不是因为我比别人好,还是比别人坏。我很自信就因为我的绘画语言是一点点地走过来,一点一点地从生活中发现到建立,最后形成了我自己的技术。就是说我找到了我自己。
记者:实验在您的每组作品中都能有新的探索,新的可能性,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思考方式,新的艺术理念,这里的实验是对作品的创作还是生活的记录,还是特定生活的续写?
王承云:2004年我开始一半生活在中国。一半在德国。由于生活的改变,绘画的语言也一定要(改为:必然也)有所改变,因为中国的色彩和欧洲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思想和欧洲也不一样。带着那种实验的心态面对今天的生活,带着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又回到我过去的朋友当中,回到我既陌生又熟悉的环境中,既像梦,又像一种错位 ,那么不确切。又那么实实在在,我无法用一种语言来呈现它们,于是我把我看到的场景并列出来,用一种或两种不同的视觉语言来解读它们,我试图把它们变成艺术品,我试图发展出我的新的绘画语言,但这还需要一段时间。
记者:相机对您来说是个灵感的来源所?
王承云:相机不是我的灵感来源,它是我的眼睛的记录,是我观察生活的方式之一,是我实验绘画语言的辅助手段,同时我想阐明的一点就是,我的绘画是随着生活的改变而发展的,它最终诉说的不是生活本身,生活仅仅是一个影子,仅仅是我发展艺术的一个媒介。

返回首页查看更多




Baidu
map